美文网首页禅意人生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古诗词禅意之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古诗词禅意之

作者: 焦烁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5-25 18:54 被阅读240次

            在中国文化中古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翻开古诗集,那抑扬的韵律,深远的诗意,扑面而来。令人仿佛置身香花丛中,流连忘返。而古诗词中有一类诗,大都为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所著,看似写景或者平常事物,却透着禅门的般若味道,和普通诗歌相比,尤为令人觉得醇厚,回味无穷。

    比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表面看用字十分简单,所描绘的不过是一些山水景物。可是读来并不感觉平淡如水,反而似品到好酒般陶醉,回味无穷。少时读到这诗的我被老师告之,这种神奇的味道叫禅意。

            那么,我便好奇什么是禅了。为何诗的通篇没有一个禅字,却会如此之美?翻看禅门书籍,了解到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它的起源是这样的: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正因为禅宗是以心传心,所以在深入了解禅宗真谛的道路上迎接我的是一则则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无头公案。“一句闻木樨香否?门外汉坐卧由他”彻底地挫败了我对这个精深法门的求知希望。

            从此禅宗和禅就在我心里形成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坚固印象。虽然我依然喜欢禅味的诗词,喜欢禅宗的机锋,但我确实认为禅是不可琢磨,不可理解的。离尘绝俗得完全不接地气的。

            直到我看了德宝法师的《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德宝法师在书中纠正了我认为禅修是无法被理解的神秘修行,这个错误的见解,法师指出,禅修时的意识层次,比思维概念的意识层次更深,有些禅修的经验难以言传,不过那并不表示禅修无法被理解。有比语言更深刻的方式可以去理解。禅修是通过实践被理解的。这时候我被震惊了。

             接着,书中指出,禅修有成者,内心的反应机制和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是不同的。面对变化永不止息的世间万物,人类的文化教导我们做出一些奇怪的反应。我们把经验分类,并试图捕捉每一个感受,再把它们分别放入“好”、“坏”、“不好不坏”这三个心灵的鸽巢中。然后根据放入的鸽巢,我们以一组固定的,习惯性的心灵反应产生认知。如果一个特别的感受被表示为“好”,我们就会尝试将时间冻结在那里,紧抓住那个特别的感受,抚弄它,把玩它,尝试不让它跑掉。当它留不住时,我们便竭尽全力重复那个会引起这种感受的经验。这种心灵习惯称为“执著”。当一种感受被放入标示为“坏”的鸽巢时,我们就会尝试把它推开,试着否定它、排斥它。这种心灵习惯称为排斥。在这两者之间是“不好不坏”的鸽巢。我们忽略这些经验,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无尽的贪爱与憎恶的行为上。因此这个占到我们经验百分之九十的不好不坏的经验种类就被剥夺了它应该受到注意的地位。一直执著、排斥,直到最后,我们开始质疑,生命为什么如此乏味。看到这里我同意自己的心理似乎正是这样运作的。不断地执著,排斥。不过也产生了疑问。因为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上面说人类的心理通过筛选,过滤掉无用的信息经验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是啊,如果同时要处理所有的信息经验,我们的心不是要忙不过来?

            带着疑问继续看禅修有成者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训练出这样的心理机制。最重要的他们如何同时处理大量我们忽略认为无用的经验。

            书中继续写道,内观禅修教导我们如何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觉知过程。我们学习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去观看思维与感受的生起,我们学习平静而清楚地看自己对于刺激有何反应。我们看着自己的反应,而不会陷入其中,佛教经典将之称为“如实观”。这就是禅者不同于我们的心理机制。

            如何训练达到呢?德宝法师建议我们观察自己的呼吸入手。并细致地讲述了观察整个呼吸过程的方法。还强调,在出息和入息之间,以及入息和出息之间,分别有两个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停顿。要以正念觉察它们。我就又震惊了,我平时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这种不好不坏的经验。而禅者却要在念念间注意到呼吸中细微的停顿!

             一句刘长卿的诗忽然冒出了我的脑际:“闲花落地听无声”

    以前,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句子只是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式的文学修辞,此刻我忽然意识到了诗人其实真的有一颗觉醒的禅心。能够念念觉察到呼吸中两个微弱停顿的机敏警觉之心,必然能注意到闲花落地的寂然无声。有禅心,必然生禅意。字句之间不著一个“禅”字,就尽得禅意风流。信手拈来,自然天成,毫无机巧可言。而这种机敏警觉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本来样子。所以这诗句,就直入人心,正中痒处。令我们觉得妙不可言。联想到这里,我认识到,不执著、不排斥、不忽略,如实观,并不会让我们的心忙不过来,反而会让我们的心灵解脱出来。

            现在反观王维的诗,才恍然大悟,虽然句句闲景,却处处显示内心的清净觉知。这种清净觉知的生命有多美妙,相信大家也都感受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古诗词禅意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mz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