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与诗相伴读书
[干货]碎片化阅读:充足你的内核

[干货]碎片化阅读:充足你的内核

作者: a19210cc48f6 | 来源:发表于2017-07-03 14:13 被阅读0次

    关于如何读书这个问题。

    有人说碎片化阅读很好,可以利用碎片的时间看看微信文章,增长知识;

    也有人说就要定好计划,一本一本完整读下来,这样才有条理。

    这个问题,我要说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

    我小时候喜欢自己做玩具,而且不喜欢买现成的玩具,什么军舰、飞机、赛车,都是自己手工DIY出来的。

    11岁那年,想做一艘军舰,缺一个小铁片,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找了一块磁铁,用绳子系着它,出去玩的时候,在身后拖着走,希望能吸上一些什么东西。

    一来想碰上合适的铁片,二来也只当好玩,所以一路上故意不看它。等回到家,拎到眼前一看,大吃一惊。

    因为那块磁铁已经膨胀了好几倍,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刺猬!上面螺丝、螺母、铁丝、铁片、弹簧甚至钢珠,七七八八,无所不有,都是这一路上吸附上来的。

    我把这些东西清下来,不但找到了一块合适的铁片,别的七七八八的东西还充当了很多做玩具的材料。

    这件事启示了11岁的我,因为我发现,迅速找到这么多玩具材料(现在看当然是废品),前提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核。

    后来又发现:先凝聚一个内核,再慢慢吸引周边的物质,最后形成一坨巨大的东西,上到星云恒星,下到细胞原子,似乎都遵从这样一个规律。解放前的根据地,也同样遵从这样一个规律。

    自然界中,就几乎没有一种生命体,它身体的各部分物质是均匀分布的。

    而且这坨巨大的东西,一般都是越往里越密实,越往外越稀疏。是分了明显的层次的,例如我们的地核,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却占地球的16.2%。而外面的大气层,体积远远大于地核,质量却连地球的亿分之一都不到。

    死的知识,死的物体,都是类似中药铺、图书馆似的栅格化的简单阵列。甲乙丙丁,ABCD,只便于满足普遍的用户机械检索,而对于个体分不清主次。

    活的知识,活的生命,都是类似星球、原子、根据地似的非均匀坨状聚集。它一般都有一个质量密集的内核,有一层相对疏松的中间层,还有一层发散的不稳定的外表。

    读书,或者知识体系的建立,也是一样。在阅读之前,最好先花一定的精力,精心培养起一个强有力的内核。然后,再开始阅读其他的书,这样会事半功倍。

    这个内核,一般可以是一部经典,而且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经典。在一定的时间内抓住一本书,将它通读、熟读、精读,试图搞清楚里面所有的细节;限于条件,搞不清楚的,也要知道问题在哪里。因为你对它感兴趣,所以就不会厌倦,不会感到为读书而读书。

    它可以是《论语》、《史记》,或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任何一部。也可以是四大名著这样脍炙人口的著作。或者是一部著名的西方经典。总之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自己绝对感兴趣。第二:除了自己之外,要有足够多的聪明人研究过这部书。

    有时候,书本身已经不是目的,看这些聪明人怎么读书才是目的。

    当然,像《AutoCAD实用教程》、《网页设计基础与培训》、《格力空调使用说明书》这样讲技术的是不合适的。

    我们开始研读这部书,要熟悉它的文字,熟悉它讲的故事,熟悉它的作者、它的时代,熟悉后人对这部书作出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阅读这些解释,等于和这些聪明人在同一个话题里对话。了解他们是怎样看待这部经典的。可以不认同,但不能不知道。

    当这些知识完全被我们吃透,一颗磁力强劲的内核就形成了!因为既然是经典,那就一定不像空调使用说明书,而是和人类的其他核心知识紧密地联系着的。这是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

    它周身散射着无形的磁力线,只要把它放在满是知识的大街上,就会为你吸附各种各样的知识。

    如果我们永远散漫地读下去,永远没有一个内核,那么这个知识体系是缺乏力量维系的。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只要阅读,就可以经常发现:

    诶,这不是我看的那本书里的啥啥啥吗?

    你会看到与这部书相关的、相似的、相反的各种知识。相关的用来延伸,相似的用来印证,相反的用来思辨。每延伸、印证、思辨一次,你对两方面的知识都加深了一层思考。

    在这部书的范围内,别人不可能忽悠到你,因为你是最棒的;而且,别人很难在别的领域忽悠你。因为天下的书都是相似的,懂得其中一部的道理,往往可以连类而及。

    我喜欢看书,也看了一些书。但其实我最熟悉的,也只有一部《西游记》而已。这部书在古代,连四库全书都进不去,就是一个网络小说似的东西。

    除此之外,我还熟悉一部书: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这部书我是拿来当工具使用的,里面所有的字及字的解释,我都背过。

    可以说,我对《西游记》所有的细节,非常有自信。

    如何善用这种自信?讲讲西游故事固然可以,但有点浪费。基于对《西游记》的自信和精熟,可以用此为内核,把这个范围慢慢扩大。比如:

    孙悟空之于哪吒—哪吒之于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之于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之于敦煌学——敦煌学之于中外交通史——中外交通史之于玄奘法师

    孙悟空之于石盘陀—石盘陀之于敦煌学——敦煌学之于中外交通史——中外交通史之于女儿国的进贡——女儿国之于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之于社会学

    花果山仙石和创世纪神话——创世纪神话与女娲——女娲与《封神演义》——女娲与骊山老母——女娲与世界各民族创世纪神话

    太上老君之于老子——老子之于早期道教——早期道教之于张天师——张天师之于天师道——天师道之于上清派——上清派之于法术修炼——唐宋之后的道教法术

    《西游记》与民间宗教——民间宗教的发展史——太平天国与义和团——现代民间秘密社会——正统宗教、邪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玉皇大帝之于昊天上帝——昊天上帝之于天帝——天帝之于汉代的“天”和太一——汉代的“天”之于禘祭——禘祭之于商代祭祀——商代祭祀与《诗经·商颂》——商代祭祀与《左传》的回忆——《诗经》与《左传》、《尚书》的关系——《封神演义》与商代祭祀(又转回来了)

    车迟国虎力大仙是怎么求雨的——道教雷法是怎么求雨的——汉代董仲舒是怎么求雨的——求雨为什么儒家也求道家也求——董仲舒儒学到底讲了些什么——《西游记杂剧》里唐僧为什么也会求雨——《太平广记》里僧一行也会求雨——求雨法术是否佛教密宗也会——密宗到底在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西游记》是否受了密宗的影响(又转回来了)

    循着每一个分支,我们都可以走得很远,玩得很爽。可以带出许许多多我们不曾见的书,不曾听过的知识。而它的起点,无非是一本耍猴的故事而已。

    这是竖着玩,还可以横着玩:

    《西游记》与吴承恩有无关系——吴承恩和李春芳有无关系——李春芳与明代政局——明代政局与明代道教明代文学的关系

    《西游记》和丘处机有无关系——丘处机与全真道——全真道与内丹修炼——内丹修炼在明代的影响

    《西游记》和心学有无关系——心猿和心学——心学和王阳明——王阳明在明代的影响——清代人是怎样看待心学的——心学在今天的社会有什么价值

    《西游记》的诗文到底怎么样——《西游记》这位作者看过哪些书

    唐僧与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与慈恩寺——慈恩寺与高适岑参杜甫的题咏——(这个箭头就射到诗歌文学那边去了)

    唐僧与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与慈恩寺——慈恩寺与长安城——长安城与《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十二时辰》与辛德勇的长安城研究——长安城研究与唐代政治——唐代政治与玄奘法师归国后的活动——高宗与武后朝政治斗争(这个箭头就射到唐史那边去了)

    横着竖着都玩一遍之后,就可以慢慢把纵横交叉的地方焊上:

    《西游记》里有民间宗教——道教最初也是产生于民间信仰——二者有无相似之处——民间信仰在传统文化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董仲舒的儒学到底讲了什么——“天”在董仲舒儒学中的地位——“天”与玉皇大帝

    唐代的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与佛教和道教。

    交叉编织加电焊,知识就牢牢地被附着在这张大网上了。大网一层包一层,并且有了知识的填充,层层大网逐渐变成了一种海绵式的多孔结构。

    而且,这张网是开放式的,永远不会被一个界限所限制。随着这张网的扩大,留出的接头和空白节点越来越多,网眼也越来越密。

    这个时候,里面是一颗内核,外面是一层网状的海绵体,就可以开始碎片阅读了!这些随手获得的碎片,会牢牢粘在网眼上,而且在磁力线有条不紊的指挥下,排列成清晰的顺序。

    再往后,居于深层的网眼,逐渐被更多沉淀下来的知识填实,海绵体逐渐变成了密集组织;居于表层的网眼,继续捕捉、继续填实、继续沉淀、继续生成新的网眼……

    理论上说,只要人的寿命够用,这是一个可以扩张到无穷的结构!

    碎片化阅读得来的知识,绝大多数都会填充到网眼,这就是碎片化阅读的最合理的去处!否则的话,那只是一个垃圾堆。

    第一个核的初步创建,大概需要半年,后期维护大概需要三四年,而它的使用期限,却是一生。

    其实,当初步创建完成后,碎片化阅读就可以随之进行了。吸来的东西,可以沉积到核上,也可以放在外围。

    然而任何内核的磁力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感到磁力不够,当然没有关系,就在这张网上找一个知识聚集多的地方,重新制造一个新核出来。

    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现实中的生活,一种是知识中的生活。

    拥有一个核,知识的生活会很开心;拥有五个核,足以成为有所建树的专家;拥有十个核……

    如果大家有时间,不妨看看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那是一坨硕大无比的海绵体,以及不下二三十颗强劲无比的核。

    黄侃先生所谓的“扎硬寨,打死仗”,同样类似这样的道理。

    求知,在于对知识的兴趣;在于毫无利益关涉的好玩;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本能和冲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干货]碎片化阅读:充足你的内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na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