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碎片阅读,大家都知道,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内容,并且你get到的也一定是碎片化的知识。
碎片阅读,有一个好处是能够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学习、充电、提升自己。
然而,很多人都说: 呵呵,并没有,看的时候,我觉得“天啊,这知识点对我来说简直太有用了,赶紧收藏起来”或者“天啊,这说得真有道理,我也一定要这么做”。可是,后来呢?即使我收藏了,也很少去翻看,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可是,看完之后,我就忘了,并没有什么用啊。

对,没错儿,并没有什么用。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你所说的没有用,是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如何进行碎片化阅读?有效的碎片阅读,一定是你懂得如何构建知识体系,也就是我上篇文章所说的,重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进行碎片化阅读?
我们只要理清三点:①明确碎片时间。②碎片学习的来源。③是否感兴趣。

我的碎片时间一般分布: 上下班的来回地铁上(看文章),午觉前15分钟(刷微信微博),洗头做饭打扫卫生期间(听喜马拉雅)。
我的学习来源:优酷、简书文章、喜马拉雅、得到、微信微博等。
我的兴趣: 彭小六的文章,曾仕强的视频,晓书童的音频,微信微博随机提取。
每个人的这三点内容,都不一样,首先,你得先理清楚这三点,接下来就好办了。
碎片阅读的工具: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可以做到零存整取。
比如:在简书上,我看到彭小六的文章,是关于碎片阅读的,而刚好,我正准备写一篇关于此类的文章,那我就会把它存到印象笔记的收集箱里。然后我会给所有内容进行分类,命名。当我开始写关于碎片阅读的文章,我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哪些概念,我可以直接在印象笔记上进行搜索。
你可能会说:切,我百度还更快呢。
对,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想问你:你百度后,需要筛选吗?在千千万万杂乱无章的网站里,你当真不会因为眼花缭乱而放弃了这次自主写作?记住,是自主,没有人强迫你的,所以你可能会想当然:不写了!烦!
而印象笔记里的内容,是自己经过筛选的,已经属于自己认同的观点和精华,这时候,看千遍百遍都不厌烦。因为这既是你感兴趣的,又是你挑选的精华,又能让你提升,帮助你重构知识体系的内容。

知道如何进行碎片化阅读后,怎么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就好比下厨。
一、别着急,先储粮。
现在,我们都知道,碎片化阅读没用,确实是这样。我们把放下认可的材料,放到印象笔记里,不去看,不去整理,一样没用。
没关系,别着急,我们先把这些材料储备下来。
这就像,我每天都想吃自己做的饭,但是,我又没有时间每天都去买菜,所以,我会在休息日把接下来一周的肉菜都买回家,冻冰箱里。
我在储备粮食,这个过程是随机买的,看到想吃的就买回家,我也不知道接下来我会做成什么菜系。但我告诉自己:没关系,先储备着,不管做什么菜,至少是自己做的,也不怕没得吃。
同样的道理: 把你感兴趣的碎片化知识存到印象笔记里,说不定哪一天,就用到了。
二、粮食分类安置

分类安置,目的是让你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你所需要的食材,目的性比较明确。
比如,今天我想吃香菇炖鸡腿。我得先找到:香菇,鸡腿,葱,姜,蒜,酱油,耗油,花生油,食盐。
这么多东西,如果平时我没有将它们进行分类,那我做这一道香菇炖鸡腿,就会特别繁琐而且烦躁。我需要在厨房,东一块西一块地翻找,还不一定能找得到。这就像把有用的知识点存在相册里或者微信收藏夹里,不去分类,你找的过程中,既耗时又耗力,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却没有结果。
如果是在职场上,老板会喜欢效率低且没有效果的员工吗?
三、下厨!
刚刚说到分类,举了香菇炖鸡腿的例子,哎呀,但是这道菜我已经吃腻了,不想吃了。看看家里有什么材料!有虾,有粉条,有紫菜,有大白菜,有猪肉等等。
呀,有了,上次在朋友家里吃的虾粉特别好吃,我也尝试做一个吧!

因为家里储备了材料,而且分类了,一清二楚。我看到虾和粉条,就能够把它俩串在一起,形成一道全新的菜系,不再是吃虾就只有虾味,吃粉条就只有粉条味,现在,我的这道虾粉:既有虾味,又有粉条味,敲级好吃。哎呀,写到这里,我就想吃了。
这就好比我写这篇文章,我的两个关键概念是:碎片阅读,知识体系。
我先收集了关于这两个概念的资料,放在印象笔记里并分类命名。我今天要写的时候,就直接搜索这两个关键词,就出来了一系列资料,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将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变成一篇新的文章。
四、分享
我做的虾粉,我跟我的朋友分享了,我的朋友觉得很好吃,问我怎么做的?我就会告诉她我的流程和步骤,这个过程,让我获得荣誉感的同时,加深了自己做这道菜的印象。如果我的朋友说哪个步骤再加点什么酱油呀,会更好吃,那我会吸取经验,下次做,会更上一层楼,这就是进步。
所以,我把我了解的:碎片阅读和知识体系融合在一起,重构成为一篇文章,构建了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我把文章分享出来,让大家点评,无论表扬还是建议,都会让我更有动力继续写作,这就是分享的魅力,也是我再学习的过程!
总结: 碎片化阅读,构建知识体系四要素
一、储粮(干货)
二、分类(有目的性)
三、下厨(融合关键词)
四、分享(巩固和进步)
我是银梅,欢迎指正,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
我也是碎片化学习者,在学习效率和认知方面鸡蛋里挑点骨头!
1记笔记的方式,推崇手写,手写会激发大脑的链接功能,复习的必要性
2搜索式学习,带着实际问题学习,学完就应用生活工作当中。
3分享升级为教他人,我更倾向于教自己,开启学习的要求会高一点,效率最高。
小子偏见,以上!
你的方法论肯定对战友们有很精准的指导意义。
先记下了,找机会先为136班的小伙伴们做一次精彩分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