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老师都知道备课的重要性,但对写教案往往有很大的意见,总感觉写教案就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留下时间好好备课,或者找几个学生谈谈话。之所以还坚持在写,因为要应付学校教务常规检查。
一些老师即使写了,基本上都是从教案书抄到教案本上,里面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设计,课堂上授课内容和方式与教案上写的会有很大的出入。老师按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去授课,教案写了相当于没写,从这个角度看写教案的确是在浪费时间。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那么每堂课要写的教案就对教师成长没有意义了吗?如果教案没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还要让教师写呢?其实根据现实的教育生活教师写教案之所以失去价值,那是因为写教案的方式,对教案的管理出了问题。
教师之所以写一辈子的教案也没有成长,只可能是从未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头脑备过课,独立思考缺席,教案的思想含量太低,这样的教案当然是死的。实际上在这种备课写教案的状态下,教师再怎么投入的做教学反思,也是枉然。备课、写教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反思的质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不是担心部分老师不认真备课,敷衍了事,为何学校普遍都把检查教案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项目呢?
吴老师说:“”学校要从管理机制上激励、引领每一位老师重视在备课质量、教案的研究性上用功。比如有学校把优秀教案视为教师作品,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的资料库,教师教案进入资料库,以及被其他老师检阅,学习,如同学术论文被引用,会有奖励积分奖励。这样有利于激励教师下功夫备课,写高质量的教案。这样的教案对教师的成长才是有用的,有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