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宝,把碗洗一下。”我放下碗筷,看着女儿。
“那你做什么?我不洗!”我看到女儿嘴角下拉,目光俯视在餐桌上。(女儿今年15岁,初三学期的年龄阶段。)
“假期做家务,这个是之前家庭会议上讲过很多次的决定。平时周一到周五,你和弟弟作业多,没让你们参与。”我也是心平气和,不带情绪的解释着。也感觉自己说的很有道理。
“我不洗!”女儿还是一脸嘴角下拉的表情。
我,顿时语塞,,,
“我天天做饭洗碗,这一周你爸爸也就让你洗一次碗。听话,快去洗碗。”我妈妈从厨房送完碗筷出来,尽管满脸的皱纹上堆,依旧掩盖不住那慈祥的气质。(我妈妈也是被女儿拒绝的语气,匆忙出来,怕我批评女儿。)
“去洗下吧,和弟弟一起。”孩子妈妈为了化解尴尬的气氛,语气很平和的,和美宝重复了洗碗的事。
在孩子妈妈的要求下,两个孩子一起都去洗碗了。顿时,尴尬的气氛似乎烟消云散。
但在洗碗的过程中,我依然感觉到厨房里传来姐弟俩不悦的表现,比如锅瓢碗筷的抨击声有点大,两孩子犟嘴的话语等等,这些在形式上的体现,我很清楚孩子们今天是带着不满的心情在做家务。但我依然稳定自己的情绪,我也一直在思考孩子抵制我提出洗碗的要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妈,你下去遛弯吧,这洗碗的事两个孩子可以搞得定的。我和孩子妈妈也到楼下去散下步。”我借此机会,让大人们都出去下,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发挥。
就这样,孩子在家里做家务,我和妻子在楼下散步。
“我提出洗碗的要求,孩子们抵制,为什么你说了后,他们去做了。”我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在散步的时候我和妻子说着。
“这是因为你平时和孩子们互动少了,聊天少了。”妻子这样告诉我。
“我每天运动自律,孩子们知道呀。”我有些不开心的表情,以为做好孩子的榜样就好了。
“你是做的很好。但是你没有很认真的思考过,你每天和孩子聊天到底要怎么聊。我也留意过,你这段时间和孩子聊的最多的就是学习上的事,比如你今天看书了吗?你今天记单词了吗?你测试多少分?你什么时候能完成作业?等等。你平时这些聊多了,今天突然让他们去洗碗,你仔细想想,他们心里会舒服吗?他们会认为,平时要求学习,突然要求做家务,心情肯定会抵制的。因为他们这个年龄呀,平时找我都不是什么好事,今天找我就要洗碗,心里当然不爽。”妻子讲着她自己的见解。
“你这样说,逻辑没问题。我很认同!”我肯定了妻子的见解。
“你平时要多和他们聊天,先聊,并多聊学习以外的事。先发动多说话的气氛,一个人只有愿意和你多说话,你再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其他的要求,我相信孩子们不会这么抵制的。你不要弄的,平时不怎么沟通,一沟通也是要求的思想居多,突然要求做这做那的,换成我也会反感的。”妻子接着补充建议。
“是啊,你说的太对了。这让我突然感觉,和孩子聊天真的是个艺术活,同时也感觉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了,聊不出什么深度的东西,也是书看的不多。其实,如果书看的多了,多聊聊书本上他们不知道的,也是间接的给孩子辅导学习。”我很感叹妻子的建议。
“我是经常和美宝探讨历史和唐诗。我也建议你多看书,充实自己的聊天内容。多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去聊,只有平时聊的多了,聊的好了,你再去要求他们做家务,我相信会事半功倍的。”妻子鼓励我多看书的建议再次被我认可了。
如果今天没有让孩子洗碗,我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思想认知上不足。当然,后知后觉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可以在实践中去证实这个论点是否正确,很有必要。
只有平时多互动,多聊天,聊好了,你再去做要求,或许能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