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苗》是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诗。
-
芃
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
伯劳之。
-
繁茂旺盛的黍苗,好雨及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
云归哉。
-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
云归处。
-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
肃肃谢功,召
伯营之。烈烈征师,召
伯成之。
-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
原隰
既平,泉流既清。召
伯有成,王心则宁。
-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芃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辇:人推挽的车子。
集:完成。
盖:同“盍”,何不。
师、旅:古代军队编制。郑玄《毛诗笺》:“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后因用以指军队。
肃肃:严正的样子。
功:工程。
烈烈:威武的样子。
原:高平之地。
隰:低湿之地。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是按国别编排,《雅》《颂》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
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 “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其中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鱼藻之什》:鱼藻、采菽、角弓、菀
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
桑、白华、绵蛮、瓠
叶、渐渐之石、苕
之华、何草不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2513/e73211fb91835cf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