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大学生活教育
现实与担当——我所认识的北京高考作文命题

现实与担当——我所认识的北京高考作文命题

作者: 说好陪我到老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19:38 被阅读2次

自媒体时代,对高考作文试题的热议愈发趋向于全民狂欢:当事人说,过来人说;业内人说,局外人说;官员说,老百姓也说……一句话:凡有人群处,无不说高考,无不话作文。一道作文试题的影响,已大大超出了语文学科本身,围绕着作文命题的争论,岁岁年年。

一、高考作文试题应该什么样子

对高考作文试题这个准嫁娘的期待,每年都让很多人熬红了眼睛;而揭起你的盖头来,吐槽者似乎一年众复一年,有时甚至达到对试题的群讽。在笔者工作的团队中,有一句玩笑话:劝君莫笑今年题,明年始觉它更佳。可见,在所谓专业人士眼中,对高考作文试题的评价也常有九斤老太之叹。

命题者的心血之作,和它得到的舆论反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差?根本原因,我想缘于彼此间思维方式的不同。

草率地评价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出得好与不好,是相当容易的。感性地否定一道题的理由很多:它是我没想到的,不在我的认知体系内;它不是我喜欢的那一款,与我大异其趣;它考的我没教,我教的它不考;因为我都写不出,所以学生也肯定写不好……

我发现,对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些负面评价,多遵循着上面这些逻辑,包括我自己过去也曾用类似的思维方式来想问题,只是当时不觉得。而在今天,从过去那些“个人逻辑”中跳出来理性地看,高考作文试题的面孔其实是非常清晰与真切的,它理应具有如下特征:

1.教育性

高考,是绝大部分考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最后一次教育。高考命题必须要体现国家意志,它关系到国家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所以,利用国家级大考对考生进行应有的思想、道德、人格、价值观教育,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恢复高考四十年来,作文试题的教育功能从来没有缺位过,一些特殊时期,这种关乎考生成长方向的教育甚至成为命题的首要指向,决定了试题的基本面貌。当下,教育部提出高考命题总框架“一体四层四翼”中的“一体”,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思想核心的。缺失了这个思想核心,作文试题乃至整个语文试题是没有“魂”的。

2.陌生性

既是考试,就要维护公平,所以作文试题必须要具有一定陌生度。命题者与应试者并非共谋关系,尽管偏题怪题不可取,但学生老师“没想到”的、与平时教学风格思路相悖的试题的出现,亦是考试应有之态。考生(包括老师)由此造成的一时脑力不逮、语多梗塞也是正常的。试题让考生感到亲切当然好;“拒考生于千里之外”,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坏。试题的陌生性,对于临战应变、公平选拔有促进意义。熟也好生也好,顺也好阻也好,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境遇的一部分。

3.普适性

语文考试甫一结束,媒体多有如是报道:今年的作文试题符合学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这其实是一句废话——一顿做给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吃的饭,能有太多忌口吗?无论怎样的命题,如果让一部分考生无话可说,即便是一小部分,都是命题的失败。而恢复高考几十年来,完全失败的作文试题是没有的,而失败的考生却不在少数。这说明“试题搭台,生活唱戏”的道理,试题适合并满足着每个普通人生活的事实,以及由此带来的“福利”,还有相当多的考生没有认识到、享受到。于是,“我的作文我做主”成了很多考生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由此对命题产生的腹诽也从来没有止息。

4.任务性

与陌生性相结伴的,是试题的任务性。近年有一种作文试题被冠以“任务驱动型”的名目并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应考术。在我看来,“任务驱动”是个制造出来的概念——哪个题对考生来说不是“任务”?哪个题不是在“驱动”考生完成?这本是考试固有的。而在此我强调的“任务性”,是想说它的另一层意思,即无论什么作文试题乃至语文试题,都在考查学生接受指令、调动所有积累和智能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考生要能够不问好恶、不论难易、不怕困难、开动脑筋、务求完成……具备这样的素质,考生才可能成为未来独立求学、实际工作、现实生活中的强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试题表面上看起来越是“困难”,甚至越是“不近情理”,其考查价值可能越高。

以上这四点特性,似乎忽略了很多专业人士强调的学科性(即语文性),于是有人说“作文题越来越不像语文题”。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一个一般语文老师眼中的“小语文”与国家命题理念中的“大语文”的差别问题。在我看来,作为国家级大考,学科性是蕴含在上述四性中的,换言之,语文试题中的语文不是孤立的语文,就作文试题而言,实现立德树人,调动生活经验,完成陌生任务,落实思维表达,是其追求的方向。平素教学中的小语文如果不能适应国家级考试要求的大语文,它就显得比较脆弱。高考作文试题不以受众是否喜欢作为首要的命制标准,命题者需要拥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境界,这就是无论外界再怎样群讽试题而命题者也能安之若素、岿然不动的原因之一——他们不是以讨好某个审美群体、利益群体为目的,而是以现实某个特定时期的国家意志为使命,这是一盘关乎“大语文”的棋局。

综上所述,“我所看到的试题并不是我喜欢的那个样子”,这种感受在很多人那里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作为高考作文试题的鉴赏者、评价者,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个题,但需要尝试着去理解某种生活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否则,单纯从小语文的视角来捍卫所谓学科尊严,内心总归难以安适。

相关文章

  • 现实与担当——我所认识的北京高考作文命题

    自媒体时代,对高考作文试题的热议愈发趋向于全民狂欢:当事人说,过来人说;业内人说,局外人说;官员说,老百姓也说……...

  •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0年,我即将高二。 那一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便是此——《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从那时起,理想与现实,仿佛...

  • 议论文范文赏析、结构模式归类

    议论文写作渐渐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高考作文正在回归语文真正功能上来,由文学转向沟通交流、表达思想等现实意义上...

  • 小视角,大世界一一以中考的眼光解析2019高考写作

    昨天,全国高考作文引起热议。各地作文题目在体现使命担当、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同时,还有温情与担当...

  •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这好像是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的命题,当时我还是个高二的学生,老师在讲台上分析这篇作文该怎么写的...

  • 关于量子力学的所思所想

    记得有年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命题开创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先河,引起了民间热议。当大家在构思的千万种可能性时...

  • 高考语文作文指导

    年年岁岁花貌似,岁岁年年理相通——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综评 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激发深度思考 1...

  • 【战高考-作文2】:2018高考作文十个关键词及解读(附考场作文

    历年真题分析 根据以往经验,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都是以“当下中国现实”为核心。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以此为中心点,...

  • 语思:关于高考作文1

    在《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一文中,孙婷婷把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主题按建国初期到如今依次划分为:政治本位——关注社会...

  • 高考:写作新策略1

    高考作文命题新认知 所有的“规律”,不过是命题者的妥协结果;所有的“趋势”,不过是命题者的暂时保持;所有的“预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实与担当——我所认识的北京高考作文命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pz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