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一句宋词来表达读书的第二种境界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在上一篇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如何阅读一本书(上) 中解释了读书的前两个阶段,接下来就是较高层次的阅读了。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认知读一篇短篇故事总比读一本小说来的容易,读一本薄一点的书总比厚一点的书容易。
分析阅读,找到灵魂
如果你想简单明白地运用一个规则,那就必须先使这个规则更简单明白些
分析阅读的规则
- 阅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是小说?戏剧?抒情?等等。
- 要从一本书的书名中学到些东西。
要求就是我们必须要通过平常知识的积累在心里有一个清晰的分类标准
一、作品的分类
- 历史:描述一些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
- 科学:面对的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的事,科学家寻求的是定律或通则。
- 哲学: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而非发生在过去的特定事件。
如果一本书描述的内容超乎我们的日常、例行、正常的生活经验,那就是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哲学。
二、透视一本书
第二个规则——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第二个规则在指导我们要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
-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说明它属于哪一类的书
-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从整体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在说些什么,拥有一个整体的视野。
-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在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要一一列出。重点是用自己的语言列出书籍的框架,提升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寻找问题,来了解作者写本书的意图。
-
很重要的一点是分析阅读前,多尝试用问题的方式找到一本书的灵魂
三、达成共识
在一个成功的商业谈判中,双方找出共同词义也就是达成共识,剩下的就是纸上签字了。
阅读也是,作者和读者达成共识是套作者与读者一起努力的事,因为这是阅读与写作的艺术要追求的终极成就。
每一本书就像一个盛装而来的战士,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
这时我们就一定要用一双X光敏的透视眼来看它,才能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每个人你应该都知道一堆砖头和一堆砖头建造的房子是不同的吧。虽然都是砖头。
- 一堆砖头:散乱,但也有很多有用的价值。
- 建成房子:每个砖头有秩序地彼此连接,每个部分在整体的使用的功能上都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又有自己的独立性。
一本再有价值的书,不去学会将每个有用的地方分解开分析,那些精华永远都只是在那里散乱地放着。
四、公平公正地评判一本书
在评论任何一本书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比如说,我没懂,和我懂了这两个观点。如果说看完一本书我没有懂,那么我就应该要知道没有懂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因为自己还是因为作者呢?是作者写的书的结构混乱,知识体系复杂,还是说出现在个人问题上。
一个好的读者在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而争辩的时候,要有礼貌,要有智慧。而不是盲目的跟随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这时他才能提出同意或者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最终与读者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只有双方都了解了对方所要表达的意图的时候。这才是真实有效的沟通。
五、辅助阅读
又叫外在阅读,是指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有些人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另一只手上还拿着一本字典。
看待文字的四个方面
-
文字是物质的
-
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
-
文字是符号
-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
一般人总是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但是当他绝望地感觉到自己无法理解这本书时,热忱很快便消退了。
主题阅读,终其一生
主题阅读的作用
-
会让我们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
会简化我们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
还有一点好处是可以把我们所阅读的第一批书后来针对这个主题阅读的许多书的差别区分出来,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
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要找出这本书对我们研究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差甚远。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 找到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我们以及我们所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而不是我们要阅读的书。
- 我们要带引作者与我们自己达成共识,主动权在我们而不是作者。
- 理清问题,建立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比如说我们可以先列出那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描述的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
- 界定议题,如果出现不同的议题,我们就需要将这些议题分类后,再将所有的分类整理得更清楚一些。
- 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包括与作者或与朋友。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这样的书可以帮助你思想的成长。
学会重读一本书,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好像与这本书一起成长了,也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
可是一本书怎么会跟我们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再改变了,只是我们到这时候才会明白,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了我们,现在在重读的时候仍然超过我们,以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可以提升我们的书,即使我们现在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我们,直到我们生命的尽头。
有的时候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的想和我们达成共识,帮我们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
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帮助没有那么多,阅读一本烂书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以为那样的书会抵消我们为分析阅读所做的努力,每当我们认为能掌握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又会溜走。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的努力有所回报。
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结论,有些事,我们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我们把这些问题想的更清楚一点。
找一本有价值的书吧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
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最后书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不妨思考思考
上个世纪流行的一个很古老的测验——目的在于帮我们找出最有意义的书目。
只有你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做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东西到荒岛上去,还能带十本书,你会选哪十本?
当想象自己被隔绝在一个没有娱乐,没有资讯,没有可以理解的一般事物的世界的时候,比较起来我们是否会对自己的了解更多一些。
是的,没有电视,没有图书馆,没有手机,只有你跟十本书。
我是半生不熟 喜欢照自己的怪念头行事
喜欢一切意外 想把生活过成诗的样子
若哪天有幸相遇 请别诧异 其实我并不是个乖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