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佛学

学习佛学

作者: 杨令宗 | 来源:发表于2023-10-09 01:21 被阅读0次

佛学经典既庞杂又混乱,只有用历史学的方法来梳理佛学的发展脉络,才能找到理解佛学的正确入口。这一讲我要引入的外援是《世说新语》的一个故事,照旧让“它山之石”来启发我们的思考

1. 历史学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通读原典是最扎实的学习方法,但这个方法到了佛学这里貌似有点不适用了。

当然,今天你如果去向高僧大德请教,一般都会得到调和论的答案,他们会说矛盾并不存在,不同的佛经针对不同根器的人。但只要你多读一些佛经原典,就会发现事实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典籍之间明明唇枪舌战,你说你对,我说我对,互不相让。还有一些典籍之间虽然没有这样势同水火,但也都在你说你高级,我说我高级。

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可以从理论上做判断吗?

除了读经,还必须经过修行的实践吗?

你最常听到的说法一定是推崇实修,贬低理论,但只要你多读一些原典,又会找到不同的说法。比如在一部名叫《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古老典籍里,你会看到实修有两条路,要么读经,要么禅定,二选一即可。

这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入手呢?很简单:梳理脉络。

梳理脉络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历史学的方法。以我自己的体会来看,对一些特别扑朔迷离的知识,死磕经典本身是没用的,只有跳出经典,把这门知识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很多原先让你死磕到头破血流的问题轻轻松松就能解开了。最典型的两个领域是易学和佛学。

易学的核心经典只有一部《周易》,但你要想看懂《周易》,只读这部书本身根本就读不通。这就是一条死胡同。正确的方法是从《左传》《国语》入手,看看《周易》时代的人都是怎么理解它、使用它的。

读佛经也一样,如果不把佛学的大脉络梳理清楚,不把一些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和基本背景搞清楚,那么守着一部佛经,哪怕书读百遍,也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只有用历史学的方法来梳理佛学的发展脉络,才能找到理解佛学的正确入口。为了让你理解这一点,我给讲一段《世说新语》里的故事。

2. 道人其实是僧人

《世说新语》有一个主题叫“假谲(jué)”,专门收录名人们耍心机、玩骗术的事迹,其中有一则讲的是愍度道人的故事。放在“假谲”这一章里,可见当时的人,对愍度这个人的看法。

愍度道人既不姓愍,也不是道人,起码不是“道教徒”这个意义上的道人。

“道人”这个词原先既指道教徒,也指佛教徒。佛教在东汉时代传入中国,当时的人们并没有今天的宗教概念,很多人并不把佛教当成宗教,而是当成一种方术。方术也叫道术,所以凡是修炼方术都叫修道,修道的人都叫道人。

佛教徒会把佛教叫作“释道”,顾名思义,就是释迦牟尼这个系统里的道术。和尚会自称“贫道”,这是谦称,意思是“不成器的修道之人”。后来为了和道教徒区别开,才改称“贫僧”。话说回来,其实“贫僧”和“僧人”都是很不严谨的称谓,因为“僧”原本是一个集合名词,只有规模在四个人以上的佛教小团体才能叫“僧”。

所以“贫僧”直译过来不应该是“我这个不成器的修佛之人”,而应该是“我这个不成器的佛教修行小团体”。这当然不像话,可见在“贫僧”这个短语出现的时候,佛教界对“僧”字的理解就已经发生了流俗化的改变。

为了和儒家相区别,凡是修炼道术的人,无论佛教徒还是道教徒,统称“道家”。

注意,这并不是诸子百家里的那个道家。《世说新语》之所以把佛教高僧愍度称为愍度道人,就是因为这个背景。

“愍度”是法号,也叫支愍度。当时在佛教系统里,凡是天竺人都用“竺”为姓,凡是西域的月(ròu)支人都用“支”为姓,所以支愍度意味着他是月支来的佛教徒,不是汉人。这些姓氏后来演变成了俗家姓氏,我们今天还能见到姓竺和姓支的人。

话说愍度道人准备渡过长江南下,同行的有一位伧(cāng)道人。“伧”是当时的一种蔑称,江东人用这个字来称呼江北的人,大约相当于“北佬”。这个称谓和这次渡江,大背景就是“五胡乱华”和“永嘉南渡”。北方发生战乱了,死人太多了,有点能力的人都会渡江避难,然后江南政权稳定下来,成为历史上的东晋王朝。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经历三国、西晋、东晋,历时并不很长,但传播的势头很猛。我们都知道,越是乱世,人们越需要宗教。人们对未来的确定性越低,对宗教的需求就越高。

这个道理虽然不难明白,但是,处在今天这个时代,回头再看对宗教的需求,你可能会问:今天的西方世界明明已经有自己传统的基督教来解决确定性的问题啊,为什么偏偏佛教大行其道呢?

这就要从心理学上的“错觉关联”理论来解释了。简单讲,神秘感容易激发敬畏心,常见的例子是,我们看到奇装异服的宗教人士,就会天然认为他们拥有什么非同寻常的修为。

在西方世界里,基督教已经太家常化,缺乏神秘感了,但佛教不一样。基于同样的道理,你就会理解古代统治者为什么会对奇装异服格外警惕,不惜杀人流血。话说回来,愍度道人和伧道人一起商量渡江之后的职业规划问题,两个人都感觉自己掌握的这些佛学知识到了江南恐怕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吃不上饭,这可怎么办呢?商量之下,觉得不如发明一套“心无义”好了,也就是论述“心无”的理论,应该能合南方人的口味。

商议已定,但行程出了意外,伧道人没能渡江,只有愍度一个人到了江南。于是愍度按照原定计划,向南方人宣讲“心无义”,果然大受欢迎。

多年之后,又有一位僧人准备渡江南下,原先那位伧道人拜托他说:“麻烦你帮我转告愍度,‘心无义’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才想出来糊弄人的,现在既然衣食无忧了,就别再讲那套东西了,不然就太对不起佛祖了!”

伧道人最后一句话的原文是“无为遂负如来也”,是不是会让你想到“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诗呢?

愍度有没有听从伧道人的劝告呢?应该没有。那时候“心无义”已经很流行了,愍度就算真想改口,怕也是骑虎难下了。

《高僧传》有记载说,“心无义”后来传到道恒和尚那里,竺法汰和慧远两位高僧为了消灭这个异端邪说,广撒英雄帖,召集了很多佛教大佬来做见证,然后和弟子一起对道恒展开车轮战。鏖战了两天,终于把道恒打败了,“心无义”就此破产。但陈寅恪有过一番考证,说道恒虽然败了,“心无义”却后继有人,甚至还很有影响力。

那么,“心无义”到底是怎样的理论呢?大体上说,就是教人不执着。比如你看中了一套豪宅,爱上了一位美女,朝思暮想,念念不忘,这是不对的。虽然豪宅很漂亮,美女很迷人,但你应该转换心态,放下执着,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外在的一切事物都不上心。

听到这里你发现没有,今天很多佛学读物、高僧讲座,还有佛教版的心灵鸡汤,讲的不都是这套道理吗?放到《世说新语》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却觉得这套道理不过是当初愍度为了填饱肚子才想出来糊弄人的权宜之计。

你看佛教典籍既庞杂又混乱,内部其实分歧很大,真伪难辨,没有一天线索很难串起佛学,只有用历史学的方法来梳理佛学的发展脉络,才能找到正确的理解入口,打坐,烧香拜佛也许用错地方了。

相关文章

  • 《佛学50讲》读后感02:学习佛学的基本路径

    《熊逸·佛学50讲》之二 “梳理历史:学习佛学的基本路径” 主要内容: 学习佛学该从哪里入手?烧香,戴手串,静坐,...

  • 日更|第3天:一切都会好的

    【今日学习】 一、走进佛学 佛学基础课,不是信仰上的真理,而是事实和思辨性的知识,是佛学,不是佛教。 1. 佛学影...

  • 日更|第5天:清白之年

    【今日学习】 一、走进佛学 02 | 梳理历史:学习佛学的基本路径。 通过《世说新语》里边愍度和尚创立“心无义”的...

  • 地狱归来||一个人的朝圣,抑郁症疗愈之路(二)

    接续上一篇: 4. 学习佛学:我说的学习佛学,不是让大家迷信鬼神,而是学习佛家讲的解脱痛苦——不是以死亡的方式解脱...

  • 人生是一场灵魂的修行

    中国博大精深的佛学知识,很喜欢一些富有哲理的话,学习佛学的智慧与慈悲,尤其喜欢听佛学音乐,清晨听听佛歌心灵特别地舒...

  • 向佛学习自律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情。刘强东在美国出席学习的过程中被指控,范冰冰范冰冰,因为阴阳合同也从此从娱乐圈或者说错大家的视线...

  • 哈佛学习力

    在哈佛,大家公认的学习定律就是“W=X+Y+Z”(成功=勤奋学习+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编译者注),而勤...

  • 如何学习佛学?(实用)

    转载至知乎,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如何学好佛学的使用文章,发扬中国的佛学古典智慧。 学习的切入点 刚开始一定要简化,理...

  • 小哈佛学习

    9月 1.创意《上幼儿园的方法》可以用“我用........的方法来幼儿园”来说出来幼儿园的方法。 2.英语...

  • 藏传佛学学习心得

    学习藏传佛学已经差不多将近一个月了,说实话变化并不大。只是改变了对佛学之前的看法,之前对佛学的看法太形而上学,不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佛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qi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