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0 岁还一事无成,怎么办?

30 岁还一事无成,怎么办?

作者: 阅读思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05:36 被阅读6次

    前些日子,知乎有一个话题,特别火。原话是:30 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那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

    这句话一出,戳中了许多人的软肋,一时间群情哗然。

    理由是什么呢?原作者说:一个人到了 30 岁,他也工作了七八年了,如果还没能当上管理层,或者在专业领域作出突破,那只能说明,你花了七八年,都没能展现出你的能力。

    也就是说,你的能力已经到了上限。这个论断当然是有问题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认知偏差,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归因,会犯两个错误:自己做得不好,我们会觉得,是外界的影响;别人做得不好,我们则会认为,是他自身的问题。

    亦即是说,我们从天性上,就容易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假如一个人到了 30 岁,还在从事基层的执行工作,他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吗?多半不会。

    他会认为,是外界的原因 —— 比如家庭因素,环境因素,运气不好,际遇不济,诸如此类,使得自己一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职位。

    这个论断,犯的就是同样的错误。一个人到了 30 岁,没有当上管理层,或者成为技术专家,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能力不行 —— 很可能只是因为试错时间太长,还来不及在一个位子上坐稳而已。

    毕竟,从毕业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找对发展路径,一路顺风顺水 —— 这样的人有,但绝对是少数。

    大多数人只能在摸索之中,不断进行尝试,不断碰壁,再转身,换别的方向。

    好不容易坐稳了,再经过三四年的积累,才能有晋升的机会。这还得看公司和部门整体的环境。

    尤其如果是大公司的话,晋升路径会更长。有些幸运的人,在不断摸索和试错之中,所积累到的经验,可以复用,从而缩短晋升路径。

    这是很理想的情况了。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转行,也许就意味着之前的经历完全白费,不得不从基层做起。

    说回这句话本身。它有没有道理呢?也有。

    30 岁在事业上仍未突破,主观上,未必是能力限制;但客观上,确实会有诸多问题。第一点,是用人单位会有疑虑。

    互联网,金融,咨询,创意,这些看起来光鲜的行业,无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

    原因无他:年轻人便宜,好用,有冲劲,还愿意学习。

    我待过的几家公司,平均年龄全部在 27 岁以下,中位数更低。实战的主力是哪些?实习生,以及刚毕业一两年的新人。

    他们真的太拼了。一个 26 岁的主管,跟一个 30 岁的主管,在能力相似的情况下,投资前者,比起投资后者,绝对是一个性价比高得多的选择。

    毕竟,前者是在上升,而且上升速度难以预测;而后者很可能平缓得多。

    更别说,越来越多的公司,从员工组成和客户上,都开始全面年轻化。一个 30 岁的人,每过一年,都在逐渐地远离这个群体。

    如果还要花时间去积累,学习,成长,那确实是太久了。

    另一点是什么呢?是你的成长性会逐渐降低。

    知乎上有一句话,我深有同感:30 岁前,利用一切时间学知识,学技能;

    30 岁后,你得用钱去换技能,因为学习的成本太高了。

    不可否认,30 岁往后,你的精力、体力,都会慢慢下降,同时,你的时间成本会飙升 —— 30多岁的你,已经很难花几个月、几年去学一样东西了,这对你来说太过奢侈。

    你要操心的东西太多。家庭,健康,环境……你会开始意识到,很多东西已经身不由己。

    我们都说,时间慢慢磨蚀了人的锐气。但其实每一个被磨蚀的人,又何尝没有抗争过呢?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

    其实,无论你是已经到了 30 岁,还是刚刚大学毕业,最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尽早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

    什么是优势领域?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过一个理论:我们总是习惯用知识、技能去评判一个人的职业能力,但其实,这些只是最表面的因素。

    真正影响一个人职业表现的,是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

    他把这个理论称为「冰山模型」。

    冰山上的东西,只占一个人表现的 25% 左右,其他 75% 的影响,其实是由「冰山之下」、不容易被观察到的这些因素决定的。

    有个很经典的案例。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政府设计了一套测试,用来筛选合格的外交官。但根据测试选出的外交官,表现上总是不够出色。

    无奈,他们邀请麦克利兰,来重新设计一套筛选机制。麦克利兰团队研究了这套测试,发现,测试主要着重在「知识」和「技能」,但这些并不是影响外交官表现的关键因素。他们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发现,最优秀的外交官,并非那些知识丰富、技能杰出的人,而是具备极高的人际敏感性、能够快速融入当地文化的人 —— 而这一点,在测试里面是完全被忽视的。

    基于此,麦克利兰提出了这个冰山模型。他认为:冰山上的东西,是我们可以去学习、去改变的,但它们真正占到工作表现的比重并不大;

    而冰山下的部分,则是我们内化的认知模式和观念,是难以改变的,也是我们作为「不同个体」的本质 —— 这些,才是影响我们事业和工作更重要的因素。

    在麦克利兰的基础上,1981 年,另一位组织社会学家博亚齐兹,也提出了一个「洋葱模型」。它和冰山模型十分相似,只在细节上有些微不同。但无论是冰山模型,还是洋葱模型,它们都将「动机」这一内在因素,放在了最核心、最关键的位置。可以说,动机,是决定一个人素质和取向最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动机不同,从而才引发了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发展方向。

    所以,了解自己的「动机」,进而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认知、角色定位,确定自己更适合在哪个方面发展 ——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领域」。

    通过明确「优势领域」,然后,对比理想职位与自己现状的差距,再有针对性地去补充知识、提高技能。

    这就是你在 30 岁之前,最需要做到的事情。

    那么,「动机」究竟是什么?麦克利兰认为,动机,就是我们获取成就感的方式。

    你有什么样的动机,你就更倾向于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存在的意义。

    他把动机分为三类:

    1. 成就动机具备高成就动机的人,喜欢「把事情做好」。

    面对一项高难度的挑战,竭尽全力,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 这是最令他们兴奋的事情。

    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有些人恃才傲物,喜欢独来独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具备极高的成就动机,相比之下,就会觉得人际关系、团队协作太「碍手碍脚」。

    2. 影响动机具备这种动机的人,喜欢从指挥别人、操纵别人之中获得成就感。

    简而言之,就是追求「权力」和「影响力」。他们希望一切事物都如他们所愿的发展,别人都按照他们的指令行事。理论上说,高成就动机的人,适合成为技术专家。而成为管理层、领导者,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影响动机。

    3. 亲和动机具备高亲和动机的人,是团队的粘合剂。他们往往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得到别人的喜爱和接纳。

    相比起成功、权力,他们更喜欢追求友谊、信任和合作。

    不同的动机,决定了不同的角色定位,也决定了不同的优势领域。

    以乔布斯和贝佐斯(亚马逊创始人)为例,他们就是典型的极高影响动机类型。对他们来说,以自己的意志驱动团队运作,让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相反,谷歌的两位创始人,以及 Facebook 的扎克伯格,就是典型的高成就动机类型,也就是常说的「技术宅」。而像施密特(谷歌前 CEO),则更接近三者均衡,也就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类型。

    在明确动机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继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进而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发展路径,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所以,尽早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

    30 岁还一事无成,怎么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0 岁还一事无成,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qo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