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15〉

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15〉

作者: 衣者郭郭 | 来源:发表于2022-09-14 00:36 被阅读0次

    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15〉

    衣者郭郭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①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②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

    ③诺:答应的说法。

    【翻译】

    ①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

    子贡走进屋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士。”

    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呢?”

    子贡走出屋子,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傅佩荣《人能弘道》)

    ②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解读】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在卫国抵抗晋兵,阻止蒯聩[kuǎi kuì]回国。正是父子争国的局面时,孔子一行人正好在卫国,学生们不知道老师是否会帮助卫出公,子贡便自告奋勇去请教孔子。

    子贡很聪明,他不直接问孔子是否会帮忙,反而是问了老师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这俩人是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互相让国而先后逃走,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是兄弟俩让国的故事。

    孔子认为这对兄弟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会去抱怨什么呢?他们若是无怨,就表示孔子不会认同卫国目前的局面,自然不会介入了。

    子贡听完孔子的话,心里就有底了,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子贡的口才和聪明才智确实了不得。同样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冉有他为什么自己不敢去问老师呢?由此可见俩人的不同。难怪子贡做生意可以大发利市。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就写到了子贡。很值得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rk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