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7级小教科学
7组对8组的教学设计评价

7组对8组的教学设计评价

作者: 95e2f0a946df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22:02 被阅读0次

    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从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出发,通过现实中的问题导入:“寒冷的冬天室外的铁栏杆能将人的舌头冻在一起,炎热的夏天停放在室外的汽车后备箱能使肉变熟”,激发学生兴趣,为下一步运用热传递、导热性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打下基础。运用实验:固体中的粒子运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金属和非金属的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进行验证。最后得出总结。

    一、优点:

    1.在导入的环节中,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并说明原因。这一步骤了解学生的原有概念,对问题的想法是什么。教师可以熟悉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体现对学生观念的尊重,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思考:寒冷的冬天室外的铁栏杆能将人的舌头冻在一起,炎热的夏天停放在室外的汽车后备箱能使肉变熟。

    想一想,你是否有过以上体验,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同样的环境下,木头却不能使类似的现象发生。

    说一说,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练习纸上记录下你认同的原因。”

    2.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基本上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简单方便操作、安全系数高的实验让学生能够自主操作,满足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高手到实验带给他们的对于迷思概念的冲击,实验效果远好过教师操作学生观看。

    3.在四个实验后,都会让学生对“感觉金属冬天冷,夏天热的原因?”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在学生不断地认识到新知识的前提下对原有的观念进行转变,体现了反思环节。这一过程是学生反思自己掌握的新概念的过程,不断反思自己的概念,并做出整合,将思维的过程可见化。

    4.整个教学设计完整,各个实验介绍的清楚仔细,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明确清晰。如第一个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物质相遇时,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称为扩散。”第二个“热在固体中能从高温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这种热传递的方式称为传导。”第三个“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称为热的良导体;非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差,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第四个“不同金属的导热性不同。”

    二、缺点:

    (一)缺少概念的衔接,实验的衔接

    整个实验看似是将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进行一步步论证,但概念之间的衔接性并不强。“粒子运动、金属的热传递、金属和非金属的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层次虽然是不断加深,但实验与实验之间是孤立的,并没有对学生解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教宽泛,重点不突出

    整个教学设计包含四个实验,通过实验证明物质的粒子运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金属和非金属不同的导热性,不同金属有不同的导热性四个问题。本次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应为“温度、热、热传递和导热性”四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消除“金属天然是冷的”迷思概念。教学重点应该侧重在实验二和实验三,实验一可以是让学生复习先前的物质粒子运动的知识,实验四可以作为课程最后的扩展。

    (三)缺少学生反思、总结提升过程

    教学设计中多次让学生操作实验,进行反思“感觉到金属冬天冷,夏天热的原因?”但并没有真正涉及学生是如何反思的,反思过程是什么,反思结果如何。教师并不了解学生概念的转变过程,学生是如何辨分概念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学生有什么想法?学生的想法如何呈现?教师也没有将学生的反思结果加以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如何也没有体现。教学设计应该有学生的反思过程,教师对学生反思结果的反馈。在四个实验的最后应该对概念加以总结提升、巩固,最后回归到学生的迷思概念中去,消除学生的迷思概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组对8组的教学设计评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ry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