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朱清时
有人说,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发现自己是一个傻逼的过程,因为人是自身经验的囚徒。这句话从马克思哲学角度来看,揭示了发展的本质---事物自身的“扬弃”,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对于科学的认识的成长,同样会遵循发展的规律。科学在中国从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事业到上升为一种信仰,到成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进程的强大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大多数的国人对于“科学”的理解过程中出现了实践和理论等层面的曲解,如在社会实践中伪科学盛行,国人把科学等同于技术或者人类智能成就(好东西)等的长期误解;在理论中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对科学的定义莫衷一是等。
吴国盛老师作为科学哲学史领域的学者,在科学遭遇上述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质疑与迷茫时,本着一名学者的使命,著书为科学发声,主张以科学史的方式去理解科学,用马克思认识事物的方法分别从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角度去解析科学,回归西方语境去追根溯源,反对会窒息科学自由和创新的方式去定义科学、划定科学界限,从而对“什么是科学”这个真正的问题,进行有结构的回答,在过于讲究实用主义的当下,引导人们对科学本性、本源的深层思考,避免我们的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出现违背科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制造人为的发展障碍的这种可能性的出现。
至于对此书的题目“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回答,从书的脉络结构中便可见一斑,书中分层次并详细介绍了现代中国人“科学”概念及其由来、西方科学的溯源于希腊理性科学、基督教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现代科学的两大溯源、博物学是另类科学传统和传统中国的科学,从而做出了对“什么是科学”从科学史的角度进行了颠覆性解答。
对于此书中对科学的观点,个人觉得不必对其进行褒贬:人们虽然自身对世界的体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不同,但是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同的逻辑角度都会不同程度刷新我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正如人类对于问题的看法本身就不是像二次元的世界那样具有非黑即白的正确答案,对于新认知,不必时时事事褒贬。吴老师作为一名“高段位”的科学领域的学者,对于“什么是科学”的解答,不可置否的为大众提供了一场关于科学的逻辑严谨的“高端”思想盛宴。但至于盛宴的具体内容,我们大可以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不必对其进行褒贬,人类既然作为自身经验的囚徒,重要的是不断拓展我们认识世界的新方式,而不是对已经认识的世界进行画地为牢的禁锢。当然,这并不是鼓励我们勤做认识世界(科学)的“伸手党”,逃脱思考,这反而是要鼓励我们在既有的像吴老师等学者严谨的的认识科学(世界)体系中,去思考认识科学的新方法和新角度,进一步说是认识世界的新方法或新角度。这也体现出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正如本文开头的题记“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而吴国盛在书中对科学的解析恰恰也完美的验证了这句话。
(董小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