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铭珠打电话来问我,哥,有时间吗?来做助教吧。
铭珠是老师导师班课程的北京主办方。
我看了一下时间,好啊,正好课程结束接儿子放暑假回来。
做助教,有的主办方是安排食宿的,有的不安排。
这次是安排的。
报到,登记,拿房卡。
豪华标准间,同屋已入住,瘦瘦的戴着眼镜,很儒雅。
晚宴时,经主办方介绍才知道,同屋曾是位大德高僧,系藏传佛教,位列仁波切。
普及一下。
仁波切:
是藏文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是藏传佛教中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上师:
藏传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人师者的尊称。西藏称上师为喇嘛,意思是上德之人。上师有传法上师和金刚上师等不同。上师不一定是出家人,如果你认定跟从某位老师修学,那么他就是你的上师。
在我们本地有修行者经常供养藏传佛教高僧。
开佛堂讲经,介绍时都是以上师称谓。
所以,上师已成为我内心认知中大德高僧的统称。
所以我还是习惯以上师称之吧。
上师年轻时出家,修行十五年,忽然大悟,决定入世修行。
遂还俗,娶妻生子。
几天接触下来,一起抽烟、喝酒、开玩笑,很是投缘。
曾让我一度恍惚,分不清佛门与世间…
我俩按入师门时间来算,我应该称之为师弟。
试了试,张不开口。
毕竟还俗之前,咱见了还得喊人家""师父"不是。
上师说,身在佛门,深感众生多苦,无奈余生有限。
颇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气概。
于是遍寻天下良方而不得,终日苦闷。
忽有一日,偶遇度娘,得一良方。
曰:家庭系统排列。
拍案而起,正是吾所求矣。
遂还俗,访名师,投于门下。
所以我们俩同门学艺。
而且同时投于两位国际大师门下。
我们俩的根本师承:
一位是国际华人大师郑立峰博士。
一位是德国世界大师亨利.博雅博士。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同频的。
要学习,就一定跟着同领域最好的大师学。
第一,怎么也算身出名门。
第二,大师绝对是有真正的功力的。同时也是甘为学生做基石的伟大的奠基者。
因为他们怀有真正的慈悲心
从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两位大师培养学生的课程都叫"导师班"。
也就是说他们是为社会培养未来导师的,将来这些导师要继承、发扬和传播老师的毕生学问,去帮助更多的人和家庭,造福社会。
这是正真的大爱和慈悲。
"峰sir"是所有学员对郑立峰老师的称呼,因为老师定居香港。
峰sir最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将来你们一定要超过我,把我干掉…
"老亨利"是我对亨利博雅老师的称谓,因为我觉得没有能比这三个字更能表达我对老师的尊重、敬佩和喜爱的了。
我在老亨利身上有投射,是的。
我曾经很认真的静心觉察过。
这投射不是投射的父亲、师长或其他长辈。
而是投射的老师背后的信仰-----大爱与慈悲。
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在开课,叫"弟子班"。
意思就是你们永远都是我的弟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
如果去深究的话,这些人一定都和爸爸的关系不好。他们内心都有一个坑洞。
一个完美爸爸的坑洞。
怎么办?当然要填坑了喽…
怎么填?
我这一生没有机会拥有一个完美的爸爸,那我就要努力去成为一个完美的爸爸。
怎么去做?
第一,树立绝对的权威感。
我是你们的师父,你们都是我的弟子。
第二,拥有更多的成就感。
你看谁谁谁牛逼不?那都是我的弟子。
我弟子满天下。
普及一下。
什么是学生?
就是指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来接受学习知识的人。(怎么有点像双规呢)
什么叫弟子?
就跟近身跟随学习的人。弟子都是入室的。
为什么?
师父的绝活不能被别人偷看了去,要关起门来教。
为什要教你?
因为要把你当儿子来养啊。
只要他在,你永远都是儿子。
他也绝对不会说:
将来你们都要超过我,把我干掉。
说了也没用。
因为他早用"儿子"这个身份把你干掉了。
哪有能干掉老子的儿子呢?!
吕布?
他垂涎的是美色。
不是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