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周代就有“墨者使守门”这一说法,墨者指受墨型的人。

什么是墨刑呢?就是在犯人的脸上或者额头上刺字或者图案,再染上墨,用刀刻面后伤口会结为疮疤。墨堵住了疮口,皮肤就上色了,犯人被处以墨刑后不会影响正常劳作,而且脸上明显的标记让他们无法逃跑。所以,周代就专用受墨刑的人来守门,发展到秦代墨刑被称为黥刑,当时就有”黥为城旦”的说法。在苦役工脸上刻字以后,让他们一大早起来修补城墙。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曾废除墨刑,将其改为剃发做苦役,一直执行到汉末。直到晋代墨刑才被重新采用。到宋元明清又改为针刺,直到清末光绪三十二年墨刑才被彻底废除。自此,这项拥有千年历史的刑罚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相比于其他酷刑,墨刑虽然不太痛,但磨痕可以印到人的骨头上,所赐的字或图案会成为永久性标记。在身体的明显部位留下记号。这种刑罚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古代受这种刑罚的大多是普通人,但也不乏官宦名门受此酷刑。唐朝时的上官婉儿因为得罪武则天就被处以黥刑,在额头上留下刺青。秦朝末期农民起义的英雄英布,也因触犯秦朝法律被处以墨刑。

纵观历代墨刑的发展历史,残酷程度虽然有一些减弱,但对受刑者的人格污辱从未改变。尤其对女性,这种刑罚简直就是对尊严的莫大侮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