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希望认真阅读后掌握我所谈到的6部分内会容,尤其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张悟本为什么能用一把绿豆就忽悠了那么多的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多的名人对于“大师”王林会顶礼膜拜?曾治死过市长并蹲过大狱的“神医”胡万林,怎么可能在出狱不久还会如法炮制继续祸害人?……再看看铺天盖地的“养生”泛滥,多少人正因愚昧而心甘情愿被奸商所骗!
关于大师王林和神医胡万林的故事我倒是没有听说过。(有点孤陋寡闻哈),不过,张悟本的忽悠养生法倒是听说过,吃生茄子治病,吃泥鳅治病,这事不但听说过,而且我妈当年还问过我。具体那一年我忘记了,我只记得我是这样回复我妈的,真吃这个能治病,这个世界上还要医生干啥?我妈包括我爸听信任我,于是,就没继续吃。
科学,需要被证实?被证伪?我觉得这源自于第一所有人都想长生,长寿。尤其是我们的父母对这一点似乎渴望特别多,他们生于忧患,长于困苦,一生命运多舛。尤其是对于物质的需求,对于生命的渴望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想象的。
比如我爸爸,他老人家就特别喜欢在家里放现钱,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少。因为老爸不识字的缘故,所以每次老爸的工资需要我去银行给他提取,我吧,属于比较过日子,或者直白一点就是比较吝啬那一种。所以每月我给老爸提取的工资,都是按照他和老妈一个月差不多的生活费用来支取的。但是老爸每月给我报的钱数都比他实际的开支要高几百块钱。有次我就开玩笑的问老爸,爸,你现在到底一个月需要花多少钱?
老爸说,不得留一点吗?万一有个啥事的?
我就说,能有啥事呀?现在在这里住,这么方便,你想啥时候花,我就啥时候给你去提。又不是在山里的时候,不方便。
结果老爸就不知声了。我知道老爸的安全感需要建立在家里有足够的零花钱,还得是现钱。这就是我们这代人所不能理解的。钱不是什么时候花什么时候取吗?而且现在这么方便,甚至出门不带钱,都可以照样买东西。
我知道,从小家里条件不好,尤其是在山区,物质方面特别匮乏,甚至到现在,80%的家庭并不宽裕。所以,很多的长辈以及同村的邻居们会通过抓住不同的东西,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或者满足感。我能够理解,因为得不到,所以特别想要。
人们特别相信一些东西,一定是在这方面匮乏。比如对于物质的需要,是因为物质没有得到满足。对安于全感的需要,是因为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为张悟本的一把绿豆忽悠就是因为在健康上没有得到满足。
我姐姐曾经被咱们某个地方台的广告——黄金月子酒忽悠成功,说是喝了他们的月子酒,就会治好月子病。据我姐姐说她买了两个疗程的,花钱不少,屁用不管。因为对方抓住了她的心内心所需,所以她就成功的被忽悠了。
人活在社会上,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保证,没有这些条件,人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延续和发展。这些条件是不能缺少的,缺少了就会给人造成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反应到人的头脑中,就是人产生对所缺少的东西的欲望和要求,这种和与欲望和要求就是人的需要。
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旧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们又会为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例如能吃饱饭是基本要求,达到这个要求之后,人们又要追求吃得好一些。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要奔小康,进一步还要追求享受。所以需要是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彻底满足的。正因为如此,需要才能成为人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反应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成就,交往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他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些都属于缺失性需要。所以对衣,食,住,行,生,病,原本都有被满足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不能被满足,结果可能就是老,死。
所以在现在吃饭穿衣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如何生活的更好,似乎有了更为强烈的需要。张悟本,胡万林之流就是紧紧抓住了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进而造成社会影响,才有了如此广大的市场。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想想,无论是张悟本的一把绿豆的忽悠,还是生茄子,生泥鳅能治病的忽悠,还是所谓的王林大师,胡万林神医不都是用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或者是行为来影响广大群众的思想,情感或者行为吗?
社会影响包括从众,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我认为张悟本,胡万林之流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就在于他们很好的运用了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社会感染和暗示。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它的特点有:
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互相转换,你感染我,我感染你。张悟本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忽悠全国人民吗?最初他做一个感染者,首先是感染一部分被感染者,某些感染者后来又成为感染者,去感染其它的被感染者。慢慢像滚雪球一样,被忽悠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的结局就是全国有一大部分人,成为了张悟本的被感染者。
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通过反复震荡和反复循环,来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这个可以拿广场舞来做例子,最初只有部分大爷大妈在跳广场舞,但是后来发展到整个小区内或者整个地区内的大爷大妈都在同一时间去跳广场舞,只是地点略有不同而已。就是因为这种广场舞的形式在同一年龄段的大爷大妈群体内,产生了循环感染,引发了强烈的认同情绪,最后导致了统一行为的产生。
接收的迅速性——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的接受。还是拿广场舞做例,在广场舞这种感染氛围中,先跳广场舞者散发出的信息,行为,情绪刺激同龄人迅速接受,所以大范围的广场舞跳开来。
当然,社会感染又分为三类——个体间的感染,就是个人之间和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对个人情绪的影响和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发生在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
这三种社会感染都非常的常见。比如刚才说的张悟本一把绿豆的忽悠,王林大师,胡万林神医,广场舞这些大多是首先在个体间进行感染,然后可能会通过大型开放群体内进行感染,又可能掺杂大众传媒的感染。所以某一个人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他的影响力会迅速的扩展到全国。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以及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以及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各种需要之间是相互交叉的。自然需要往往都是物质需要,社会性的需要往往都是精神需要。分类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标准并不是绝对的。
物质需要被满足了,我们就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吃饱穿暖之后,就会要求吃的好,穿的好。在能看得起病的基础上就会医生的医术医德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思考:波普尔说,科学不能靠证实而是证伪,我期待那些能证伪我的人!证伪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而知道真理却不能付诸行动的人,和那些不知者无异。
波普尔说,科学不能靠证实而是证伪,我期待那些能证伪我的人!
科学不能靠证实,而是证伪。李老师文中所提的例子,比如有些人用年轻的生命的离去来证实人活着不能熬夜,不能生气等等,这些道理对吗?不用证实,它都是对的。证实了又如何呢?人死了,再证实又如何?还不如放屁呢(忍不住说粗话了)。其实,我不大喜欢这种事后诸葛亮。有本事,事前诸葛亮呀。
人类几千年甚至是上万年的文明,证实了多少真理呐!我们按着这些真理去做,不就可以活的很好吗?为什么非得再用生命为代价去证实呢?只能说这种人连傻子都不如,傻子虽然不知道自己傻,但是会很爱惜生命的。不要不信,我见过村里所谓的“潮吧”, 这种人看似弱智,啥也不知道,其实啥也知道。有一个“潮吧”,有一阵,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条,边走边摔打边嘟囔,姐姐把好吃的吃了,姐姐把好吃的吃了,好吃的都给了姐姐,好吃的都给了姐姐……后来才得知,所谓的好吃的,其实他和姐姐都有,他的还比姐姐的多,可是就是因为他喜欢那份好吃的,想吃。于是,他就天天嘟囔,于是结果就成了姐姐把好吃的吃了,好吃的都给了姐姐。
好吧,宝宝好像又说偏了,又跑题了。还是回来,科学不用我们去证实,尤其那些大道理不需要我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证实,我们只需要证伪就好。其实吧,我觉得有些真理也不需要去证伪。就比如熬夜,生气对身体不好,我们需要去证实,证伪吗?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你就去证实或者证伪吧。我不太想去做这种无用功,可能是我比较懒惰,也可能是我比较容易相信别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