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
作品记录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轻松的语言对知识分子等当代情况进行了另类的解读,同时也表达其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正视态度。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在他的叙事中,时代里的那些沉默恰恰就是他最纯洁的主题。
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抄录:
12、所谓道德体系,是价值观念里跟人有关的部分。有人说它森严点好,有人说它松散点好,我都没有意见。
主要的问题是,价值观念不是某个人能造出来的(人类学上有些说法,难以一一引述),道德体系也不是说立哪个就能立起哪个。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13、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
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知识分子的不幸》
14、在古希腊,人最大的罪恶是在战争中砍倒橄榄树。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牢狱。
砍倒橄榄树是灭绝大地的丰饶,营造意识形态则是灭绝思想的丰饶;
我觉得后者一种罪过更大——没了橄榄油,顶多不吃色拉;没有思想的人就要死了。
信仰是重要的,但要从属于理性——如果这是不许可的,起码也该是鼎立之势。
要是再不许可,还可以退而求其次——你搞起你的意识形态,我不说话总是可以的吧。
最糟的是某种偏激之见主宰了理性,聪明人想法子自己来害自己。我们所说的不幸,就从这里开始了。
——《知识分子的不幸》
15、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
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
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你说它是史学也好,哲学也罢,我都不反对——倘若此文对对正经史学家哲学家有了得罪之处,我深表歉意——但你不该否认它有成为棍子的潜力。
想当年,像姚文元之类的思想流氓拿阶级斗争当棍子,打死打伤了无数人。
现在有人又在造一根漂亮棍子。它实太漂亮了,简直是完美无缺。我怀疑除了落进思想流氓手中变成一种凶器之外,它还能有什么用场。
——《知识分子的不幸》
16、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
——《知识分子的不幸》
17、有关理性,哲学家有很多讨论,但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它的关键是: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像我姥姥当年对待亩产三十万斤粮的态度,就叫做有理性。
但这一点有时候不容易做到,因为会导致悲观的消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
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
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钉子。
——《积极的结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63722/602ab6588263e52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