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今年3月份,一位女童把一位男孩扔进了井里。
6月,四川的一所中学,一名14岁男生在教室遇害。
这还只是偶尔看到的新闻,再来看两张数据图


这两张图,来自于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表明了两个事实:
• 2020年至2022年,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
•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
看到这样的数据,让人忍不住想:现在的孩子们,都怎么了?
在出现的这些新闻下面,大多数人是愤慨的,人们愤怒地指责原生家庭、指责孩子。除了纯粹的指责外,我们是否有想过更深的原因?比如,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做过的“恶”。
从孩子的的角度看“恶”,是《少年与恶的距离》给的思路。
《少年与恶的距离》是日本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宫口幸治,分享的关于未成年犯罪的真相。在这本书里,会看到那些压根连反省都不会、明明犯了罪,却依然觉得自己是很好的失足少年,他们对自己有着让人不理解的认识。
读这本《少年与恶的距离》,内心会受到深深地触动。

失足少年们的5+1特点
当孩子们犯错的时候,大人经常做的一件事是“说教”。可大人痛心疾首的“说教”,孩子们能听进去的有几句?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对这个问题看得通透,河合隼雄觉得对于“恶”,大人单向对孩子“输出”效果并不大,“心里拒绝恶的同时,大人、孩子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逃避不了的存在。”
既然逃避不了,不如看看这些失足少年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宫口幸治在《少年与恶的距离》里,总结出这些孩子的5+1个特征:
认知功能低
情绪控制差
不会变通
不适当的自我评价
人际关系差
+1不灵活
在这6个特征中,最不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的“情绪控制差、不会变通、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差”,+1的动作不协调,这方面我们关注得少。更少的,是失足少年们的认知功能低。
之前看《我的骨头会唠嗑:法医真实探案手记》,里面有一个案件让人印象深刻。那是一位成人,他对犯罪的理解,是犯得越多处罚越轻,他的这个认知来自于曾经的狱友这样说。
看到这个案例时,惊讶这个世界有人竟有这样的认知。同样的惊讶,来自于《少年与恶的距离》里对失足少年们的认知能力的分析。失足少年们的认知功能低,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
看宫口幸治总结的失足少年的5+1个特征是容易的,难的是什么?是以下3个值得家长深思的真相。
值得家长深思的3个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家长很难承认孩子的问题。
虽说我们容易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但真正承认孩子的问题却并不容易。我家老大曾经遇到一位欺负人的同学,找同学家长?简直就是个笑话,那孩子的家长比孩子更无理,完全否认自家孩子犯的错误。
如果不是真实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对宫口幸治在《少年与恶的距离》里提到的“家长很难承认孩子的问题”不会有那么大的认同。
宫口幸治遇到的情况则严重得多,已经让别人失去生命的少年,他的家长从头至尾认为自家儿子没有错,也从未对受害者的家属有过歉意,更让人费解的是,这少年的家长甚至认为过错在于受害者。
明白家长很难承认孩子问题的真相,也就不难理解那些社会新闻中,为什么失足少年的家长会对受害者无动于衷。
第二个真相是,对“赞美”的误解。
我们常常疑惑,该如何更好、更合适地“赞美”孩子,生怕孩子们会受到一些言语的伤害。宫口幸治在《少年与恶的距离》里提到的关于“赞美”的观点,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比如孩子面临的是学习成绩的困境,就算大人不管如何肯定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点,也不能改变孩子学习不好的事实。最有效的方式,是与孩子一起直面这个困境,将学习成绩提高,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赞美”。
与其张嘴就“赞美”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第三个真相是,缺失的学科之外教育。
暑假的孩子们,并不轻松。知道暑假里的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吗?忙着接送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尤其是二胎家庭,孩子一天的接送,几乎就要一位大人专门负责。
大人辛苦接送的背后是什么?是孩子们的“卷”世界。这样的“卷”,对孩子们的未来有多大帮助?谁也不知道。但从孩子们忙碌学习的身影中,看到的是眼前的成绩。
这也是宫口幸治所说的,孩子们缺失的“学科之外的教育”。“学科之外的教育”这个话题很大,同样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写在结尾的话
看完这本《少年与恶的距离》,书上贴了不少的便签纸。就个人的阅读习惯来说,贴的便签纸越多,带来的感触越深。
是的,《少年与恶的距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感触。里面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深究。以前看未成年人的社会新闻,对那些失足少年实在很难产生共情,但看了这本《少年与恶的距离》,改变了一些看法。
这本《少年与恶的距离》,值得很多大人阅读。也许有人会在看完之后做些什么,拉开失足少年与恶的距离。
哪怕拉开的距离只有一点,那也是好的。
我是爱阅读的弥小木,欢迎关注,一起养娃不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