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一个犯罪心理学理论。当环境中出现一个破坏规则的不良因素,无论这个因素多么微小,都有可能形成一个榜样般的心理暗示,让人们加以效仿。以推波助澜的姿态,将这个规则的漏洞越撕越大,最终趋于混乱和无序。
破窗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比如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人们随手乱扔垃圾的几率,要比本身脏乱的环境低很多。如果地上原本就有垃圾,人们在潜意识中就会觉得,我不是第一个不守公德的人,反正地上已经脏了。也不多我这一点。
地上的垃圾越多,人们触犯规则的心理压力越小。如此进入恶性循环。面对这种情况,阻止第一个规则漏洞的产生,或者及时对漏洞加以修补,就可以有效地杜绝破窗效应的产生和扩大。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颁布过一条政令。当城市遭遇空袭后,只要建筑损毁不是过于严重,就不可以轻易荒废,需要及时进行修补。
战争时期,原本就人心惶惶。如果城市满目疮痍,人们的恐慌就有可能蔓延,觉得政府管理的力度不足以支撑城市的运转。这就有可能让一些别有用心之徒,产生铤而走险的念头。加剧城市的混乱。而及时的修补就可以有效的彰显政府的管理依然在线。
再比如。美国纽约的地铁站,曾经1度犯罪率居高不下。几乎成为法外之地。由于。人员流动量大,成分复杂,治理效果一直不好。后来,纽约的警察局长想到一个奇招,以抓逃票为切入点开始治理。
令人惊讶的是,每七名逃票人员中,就有一名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人员中,就有一人携带危险品。
其实,无论是丘吉尔还是纽约的警察局长,其做法都是,将最开始的漏洞加以控制,不让其有恶化的机会。
其实在生活中,有一种现象与破窗效应有些类似。好比我们在坚持一个良好习惯时,如果有一天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完成当天的任务。很快就会发现,以后再有什么事情耽误,或者我们不想做的时候,就会联想到那一次没完成任务的经历。以此安慰自己,又不是第一次,没关系的。
再比如,当别人拜托我们一件我们并不想做的小事时,我们可能会想,反正事情也不大,帮这一回也无所谓。但当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时,我们就更加不好意思拒绝了。久而久之。事情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就和温水煮青蛙一样)
虽然生活中的这种情况,严格来说并不属于破窗效应。但其基础运行模式,与破窗效应极其类似。
想要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及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要么选择不让第一个漏洞出现。要么选择当漏洞出现后,不计代价坚决斩断漏洞拓展的渠道,弥补漏洞。
放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树洞精非常认可一句教人及时止损的话:让你失望过一次的人,通常都不会只让你失望一次。这也就是当断则断的好处和原因。
破窗效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绝大多数个体,在多数情况下,无力改变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成为第一个打破规则、打破秩序的人。也不要让自己成为拓展漏洞的帮凶,推波助澜的黑手。时刻保持自己的理智与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被从众心理过度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