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是1982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森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
破窗效应原意是指,如果一幢建筑的一扇窗户被打破了没有人修理,就会有人接着把其他的窗户打破。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这也可以理解,比如有人把公司的东西占为己有,却没有人发现和处理,那么其他的人就心里不平衡了,然后也会效仿这个人开始占有公司的财物,形成了公司的风气。
20世纪70、80年代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开始治理。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应对破窗效应,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立即处理。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必须马上处理,否则很快就形成了趋势。
第二,绝不包容。制度就是制度,必须严格执行。法外容情,也是在执行制度之外、与制度不冲突的情况下处理,不能与制度冲突。
第三,小题大做。对看似很小,但其实触及红线、影响深远的效果错,不能姑息,还要小题大做,以形成警示。比如阿里中秋员工抢月饼事件。

本文为对刘润在“得到APP”中专栏《5分钟商学院》的学习笔记,感兴趣请下载“得到APP”订阅。
更多内容请参见我的文集 五分钟商学院,我还收集了更多小伙伴的笔记做成了专题 刘润5分钟商学院,欢迎订阅。
与刘润5分钟商学院一同成长,期待你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