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过人的思维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固定型思维,一种叫成长型思维,今天主要再详细说说固定型思维形成背后的机理。
固定型思维的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在意别人的赞扬和接纳,别人哪怕一点点的批评意见都听不得,一旦遭遇了否定就会倍感焦虑,正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就活在别人为他们构建的评判体系当中,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
生活中这样的人实在是不胜枚举,无论谁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甚至可能你就是这样的人。不愿意去探索世界,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不愿意去面对一些必要的难题。这种人行动的所有重心都放在如何维护自己的形象当中,想方设法回避可能出现的伤害,通过缩减自己的活动空间,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脆弱的高自尊
“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你们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人,上学的时候是学霸,成绩向来都很突出,考上了名牌大学。但一出到社会参加工作,离开了象牙塔之后马上出现各种不适应,他们求学生涯累积起的自信,会因为工作上的一些挫折就变得一蹶不振。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自我”都是很重的,自尊心极强,容不得别人的半点轻侮和怠慢。一帆风顺的时候,这些人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这么聪明,成功是正常的。但是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论他们怎么评价自己,都会特别关注自己的表现,特别关注别人如何评价他们。
用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里的说法就是,他们都有很重的证明自己的包袱,这种心理状态就叫做“脆弱的高自尊”。
那这种“脆弱的高自尊”是怎样形成的呢?
斯坦福大学教授德韦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而他本人正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提出者。实验中德韦克教授找了几百个小学初中的孩子,先给他们做10道容易的智力测验题。
当这些学生完成后,一部分学生被夸奖“聪明”:“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太聪明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被夸奖“努力”:“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非常努力”。
结果非常出人意料。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验里,很多都不愿意再选择更难的题目,哪怕这些题目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相反,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却越挫越勇,他们都对继续解难题保留着浓厚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
这个研究是颠覆性的。它证明了:跟我们所想不同,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反而还会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其实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特点,你表扬孩子“聪明”,实际上就等于给他暗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不变的,你懂是因为你聪明,你不懂是因为你不聪明。一旦孩子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和观点,而他们又被夸赞聪明,那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方设法去维护“聪明”这个形象。他们会把注意力从挑战本身,转移到维护自我上面,他们想的都是如何向人证明自己。
而如果我们是表扬孩子“努力”,那给他的暗示就是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哪怕你现在不懂,但都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不需要有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包袱,注意力会放在努力和成长当中去。
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在刹那间都存在着变化,如果我们是相信这种变化的,那么我们本身是什么样的人一点都不重要,我们会怎么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