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 李丹
“熟读、精思、博览、多作”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验。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今天我分享的小专题是《跟着于老师学习读写结合》。于老师曾在教育随笔中说到,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作文课比阅读课上得有意思,在研读过于老师的课例之后就会发现,于老师的每一节阅读课到最后都会落实在迁移写作方面,这才是让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我们先来看一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谈阅读和写作能力的:
就一个高中毕业生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应该达到如下的程度:
阅读方面:
1.能读日报和各种并非专门性质的杂志;
2.能看适于中学程度的各科参考书;
3.能读国人创作的以及翻译过来的各体文艺作品的一部分;
4.能读和教本里所选的欧阳修、苏轼、归有光等人所作散文那样的文言;
5.能适应需要,自己查看如《论语》、《孟子》、《史记》、《通鉴》一类的书;
6.能查看《国语辞典》、《辞源》、《辞海》一类的工具书。
这里所说的“能”表示了解得到家,体会得透彻,至少要不发生错误。眼睛在纸面上跑一回马,心里不起什么作用,那是算不得“能”的。
写作方面:
1.能作十分钟的演说;
2.能写合情合理式的书信;
3.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4.能写类似现社会中通用的文言信那样的文言。
这里所说的“能”指表达得正确明白而言。至少也得没有语法伦理上的错误。就演说和书信说,还得没有礼貌上的错误。为什么要把演说也列在写作方面?因为演说和写作是同一源头的两条水流,演说是用口的写作,写作是用笔的演说。
无论我们处于哪个学段,有标就会有路可寻,这样看来,阅读教学中写作部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阅读教学中写作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作文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作文是他们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作文也就是学生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所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生活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
而这几种积累在阅读课中经过艺术地处理,会得到很好的训练。阅读指向写作的方法似乎成为了常态,部编版的教材也将单元目标分为人文主题和写作要求两块,并且分化到每一篇课文中,让每篇课文都有相应的训练点,更加明确了阅读课的指向性。
1.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
阅读篇目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思维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是有意识的渗透,通过揣摩和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写作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对于活跃学生的课堂思考,激发创造潜能是十分有益的,从而指向更加目标清晰的写作训练。
2.巩固学生的阅读收获
阅读课中的写作艺术两者相互促进,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从阅读中通过模仿学写作,可以让学生读得更好,写得更好。在阅读课上要学习新的知识,要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再阅读的基础,当然了,同时也是写作的基础。
3.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求学生增加积累,将思考所获,讨论所获都落实在写作中,养成操笔为文的习惯。
二、于老师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
于老师经常告诉学生要抱着学习写作文的目的读书。读书的目的固然很多,但不要忘了“书是最好的作文辅导老师”,不要忘记从书中学习写作文。要学语言,要学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写作艺术性更重要的方面。
1.感悟形象引“扩写”
于老师在《我怎样教语文》的随笔中这样写到:我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中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叫“饱经风霜”。它出现在课文中这句话里:“他(车夫)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他词语都在讲课时处理了,唯独把“饱经风霜”给漏了。
“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好吗?”
这个教学环节看似是随机应变的,实则是于老师的有意安排。不到五分钟,就有人写好了。下面是泗洪县实验小学一位学生写的:
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是五十多岁的人。他们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
于老师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并且一举两得,不仅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还练习了写人物外貌。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讲完这节课后,张庆老师评论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这么生动的一段文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想象情景延“续写”
于老师从拓宽的课文情境中寻找写作题材,一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蕴蓄的情感可以在写作中得以延续与强化;二是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发展其想象力;三是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可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马背上的小红军》结尾处的续写:
陈赓打了自己一个嘴巴之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下来。一个叫王烽的小男孩读到自己写的片段:
陈赓同志把小红军从马背上抱下来,慢慢地放下。他用手扒了个坑,用土把小红军埋了。然后,他又找来一些草,放在小红军坟头上。陈赓摘下帽子,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小同志,安息吧!我们永远忘不了你!
这时,太阳快落下去了。天空出现了一片红红的霞光。陈赓牵着那匹瘦马继续向前走去,身后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
于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设置的这个续写小练笔是学生感情升华的自然呈现,课堂上的展开想象、回读再感悟等环节,都是为了指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所以学生在续写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于老师的这节课中工具性和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统一,相互依存,“解文”是“通道”的桥梁,在解词、朗读和展开想象中引导学生加以体会、感受、感悟,真正置身其中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3.巧妙设计亮“补写”
“补写”是于老师自己起的名字,既不是化抽象为具体,也不是课文故事情节的续写,因此于老师这样称呼。在执教《黄山奇石》时,就运用到了这种方法。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对“天狗望月”等奇石一笔带过。课文学习完了,于老师出示了“天狗望月”的大幅图片,让学生仿照作者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方法写下来。眼前有图可看,书上又有范例可仿,学生写起来自然易如反掌。
下面是徐州矿务局中心小学一位小学生写的一段话:
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蹲着一只狗。它昂着头,翘着尾巴,竖起两只耳朵,一动不动地望着天空中的月亮,好像等着月亮婆婆给它送来好吃的东西。这就是黄山有名的“天狗望月”。
凡是没有把事物写尽的课文,于老师大都让学生补写。但有一条原则,就是补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头脑中有的,或者利用其他手段(如图画等)提供给学生,不能让学生做无米之炊。
4.代入新鲜练“造段”
《白杨》中的“造段”:
《白杨》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学生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于老师对学生说:“我们都上五年级了,造句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咱们来个“造段”好不好?”“造段就是用这两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写什么内容呢?就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这位叔叔也许是个大学生,也许是位解放军战士,他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请大家展开想象,写一写这位叔叔的表现。这位叔叔很像白杨树,咱们且称他为杨叔叔。”
“造段”有新鲜感,有了于老师的提示,学生写起来也并不难。有一位学生是这样“造”的:
杨叔叔是位解放军战士。退伍的时候,他对首长说:“我是祖国的儿子,哪儿需要我,我就到哪儿去。现在新疆正需要人,我请求领导批准我去新疆工作。”他到了新疆,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总是冲在前面,从不叫苦叫累。他年年被评为模范。
这次,他把孩子带到新疆,就是希望孩子也能像他这样,扎根边疆,把第二故乡建设得更美好。
于老师当堂评改,或激励,或修改,或补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之前一环扣一环的铺垫,对“以物喻人”的写法也理解得更深刻了。
5.入情入理共“反写”
《珍珠鸟》中的反写:
于老师在执教《珍珠鸟》的第二课时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通过:如果你是文中的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你怎么让大家知道冯骥才对你们照顾得周到?怎么让大家知道他对你好?能举例说明吗?向学生提问,进行反写。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于老师当堂指导学生写作的小片段:
真好,冯骥才主人对我的生活想得真周到。他把我的笼子放在法国吊兰里,让我生活在深幽的森林里。(于老师评价:这不是森林,改为:让我有生活在森林里的感觉。)当我钻出笼子在屋子上空乱飞时,他也不管我,只顾着写作。
我飞到主人的书架上,啄着书背上大文豪的名字,这可是他最珍爱的书呀!可他依然不生气。(于老师评价:冯骥才多么宽容啊!)
读写结合的习作课,以读促写。在学生先交流过后,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下笔如有神。于老师点评的几篇文章,细致,准确,学生写得每一句话,于老师都给予了或激励,或指点的评价,眼里满是学生,心里满是学生。
于老师的弟子张芬英老师点评到:于老师的习作教学,有很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是趣味盎然,让学生喜欢。今天的“反写”是他的独创,都只是为了一个字——趣。在儿童的世界里,容不下高深莫测的东西。
三、我的课堂实践及思考。
研读学习于老师课例的同时,我也一直在实践的路上,并且有意识地通过“每周一招”(即每周从于老师的课例或是教育教学思想中学习一招,迁移到自己的课堂上,并用文字将过程和课后反思记录下来。)来督促自己学以致用,目前学习并记录下来了18篇文章。
当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根据本班的学情和教材的特点做了相应的调整,下面是我在学习于老师阅读教学中写作艺术的几次实践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
1.我的“反写”教学实践
之前研读过于永正老师《珍珠鸟》的课堂实录。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于老师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反写”。于老师将这一课分成两个课时进行,“反写”放在了第二课时,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课时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和感悟,才有了第二课时的“反写”体验。
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也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解决了“阅读提示”中的两个话题:想想我是怎样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学生在交流中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微妙变化。我们还采用了表格形式的呈现,来升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真谛。
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在第二课时的“反写”上就显得顺其自然了。第二课时开始时我就开始情境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珍珠鸟从怕人到不怕,也了解了作者对珍珠鸟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果你是文中可爱的珍珠鸟,你想对你的小主人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谢谢主人的照顾。我马上接着问:那你能说说主人具体是怎么照顾你的吗?你那时的想法是什么呢?写下来吧。我们一会儿进行分享交流。下面就是学生的“反写”作品,在分享交流中进行点评:
5.2班 秦嘉赛:
我亲爱的主人,感谢您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记得我刚来到家时,您把我的新家安在了窗边,用那吊兰长长的枝藤覆盖着家的四周,长长的绿叶长得异常茂盛,我仿佛生活在幽深的森林里一样安全,我的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家园”。(评: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对“绿色家园”充满了想象。)
刚开始很怕你伤害我,可你却万般小心,就连添食加水时,也不惊动我!(评:关注到了文中的细节。)后来我有了雏儿,小家伙很顽皮,还时常去打扰你,有时还跳到灯绳上,把灯绳弄的摇摇欲坠,有时竟然还喝您的茶,啄您的书,我本以为你会大发雷霆,谁知,你对它却万般宠爱,我害怕它再打扰你写作。(评:这句话改成:作为妈妈,其实我很害怕它再打扰你写作。这样就更符合逻辑了。)
通过再三呼唤把它叫了回去,狠狠地教育了它们一顿。总之,千言万语,都抵不住我对你的感谢,谢谢你,我的主人。
2.我的“造段”教学实践
在讲授《鸟的天堂》这一节课时我深受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将阅读指向写作,学习了于老师迁移“造段”的写作方法。
对这两部分进行分层指导,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不同之处,并引出作者采取的表达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把静态和动态的画面描写得非常具体,在写法上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这样就紧紧扣住了我这节课的写作落脚点,指导学生把一个画面写具体,可以运用到本文中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上我们一起探讨出来的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从而指导学生进行当堂写作。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在“词句段运用”中设置了一道这样的题目: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在迁移写作的时候,直接将这一道题作为训练点,先是分析了例句的表达方法,再抓住三个要求写的句子中的关键词。我们来看一下学生的改写:
张路晗:
原句:清晨,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改写:清早,阴沉的天空布满了阴云,到了中午,不再是阴沉的,而是蔚蓝的,那蔚蓝的天空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印入我的眼帘,下午是一天中最美的,那美丽的云霞陪伴我过完了一天。
谢昕妤:
原句: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改写: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从远处看,像一匹美丽的绸缎在飘动,走近一看,像一块明镜,岸边的小花们像在照镜子。
课堂上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一些可以创作的写作点,让学生在学习了写作点之后,学以致用地迁移到仿写中,让自己的写作水平稳步提升。
3.我的“自述”教学实践
《松鼠》这一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其特点,并尝试写一篇说明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在准备这一课时,我又认真研读了于老师《新型玻璃》这一课例,于老师在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有关的常识,把常识性课文上成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引发我思考的是于老师在第二课时的写作指导。
于老师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分小组“自述”的方式,要求学生写下来,以第一人称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下来,为自己做个广告,并且要实事求是地夸自己。这样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利用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在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同时,也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我在设计《松鼠》这一节课的时候将于老师引导学生学写“自述”的训练点迁移过来。在第二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也设计了引导学生写松鼠“自述”。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过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通过“自述”的方法指向写作,我就仔细研读如何在《松鼠》这一课把松鼠的这几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掌握再进行“自述”。
课不离标,有标就会有方向。《松鼠》这篇课文的课后第一题是: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我将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这样的:(1)作者大概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2)结合以上问题分类整理相关信息。(3)交流后提炼关键词,总结梳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展示交流过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梳理,可以是思维导图,可以是树状图,也可以是分段表述等。学生在小组内达成一致后纷纷完成。有了这样的梳理做铺垫,再进行“自述”写作的时候条理就更清楚了。整理好以后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小松鼠的特点我们都已经基本掌握了,并且还这么有条理地梳理清楚了,如果你现在就是这样一只可爱、驯良、讨人喜欢的小松鼠,你要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一个方面写一下小松鼠的特点吧。
我的话音刚一落,学生已经开始动笔进行创作了,我看到平时对写作文十分发愁的同学也自信满满地写起来了。我想这一方面是通过梳理自己心中有数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作形式会让自己更有话说吧。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学生的作品:
5.2班 林致程
我是一只松鼠,我总是躲在我毛茸茸的尾巴下面,而且还不能让人类发现我的踪迹,不然他们一定会把我给抓住卖掉的,所以我要把我的巢建在森林里最高而且很粗的树上。
我如果碰到人类了,我会不到5秒爬上一棵大树,因为我有锋利的爪子,而且我的动作很敏捷,然后用尾巴挡住自己,让人类误以为我是一个松果,等他们走了以后我就赶紧跑。我希望人类可以不捉野生动物,这样森林里的松鼠越来越多,我的同伴也就越来越多了。
于永正老师在《我怎么样教语文》中谈到他的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留给他的是什么,他用这样5句话来回答:留下了语言;留下了较好的语感;留下了认识和情感;留下来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4.我的“缩写”教学实践
“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句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读页上的一句话。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习作要求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改写、概括等方法简要地介绍故事。
这单元选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民间故事。这两个故事,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故事情节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以《猎人海力布》为例,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除了海力布这个主人公之外还有哪些人物入手。先分析与海力布有关的人物按照先后出场顺序的是:老鹰、小白蛇、龙王、小鸟、乡亲们。有了这样的人物出场顺序,在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就有了支架。在课堂上分别指名让5名同学讲述了海力布与不同人物之间的故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转述技巧,同时也将故事的情节串联起来了。
有了对故事的整体了解,课后有一个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在引导学生进行缩写的时候,我给学生设置了场景:假如你现在是一位导游,要给游客介绍“海力布”这块石头,请你写下来它的来历。
我引导学生,一起建立缩写的支架,开头要介绍清楚海力布,接着要讲清楚两个故事情节:救白蛇得到宝石;听到消息力劝百姓,说出实情变成石头。另外还要介绍清楚宝石的秘密:要含在嘴里才有效;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动物说什么话都不可以告诉别人,否则自己会变成石头。当然了,这些秘密可以穿插在第一个故事情节中,这样就显得更连贯了。
学生非常乐意讲解,正是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并且把主要人物关系也梳理好了,因此在介绍分享的时候还是很顺畅的。有的学生在讲解的时候语言繁琐,及时提醒之后也能马上改正过来。
5.2班 杨楠
海力布这块石头还有一个大来头。
传说海力布是个猎人,他总是热心帮助别人。有一次,他去打猎,从老鹰手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碰巧她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一定要重谢他,他什么珍宝都不要,他想要龙王嘴里的宝石,但宝石有一个禁忌就是不可以告诉别人他听到的话,否则自己就会变成石头。小白蛇再三叮嘱。
一天,他听到一群鸟在议论,说今天大山会崩塌,洪水会淹没大地。他听到了赶快去告诉乡亲们,让乡亲们搬家,但谁也不信。无奈之下只好告诉了乡亲们宝石的秘密,说完后他就变成了石头。
乡亲们很后悔,赶快向远方走去,他们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悲痛地走了。海力布是舍己为人的英雄,到现在世世代代还在纪念着他。
5.思考
每节课后我都在反思。这节语文课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什么能力得到了训练?效果怎么样?
通过践行于老师课堂技巧,感悟阅读教学中写的艺术性,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儿童的语文”是其标杆,把每一节课上得有意思,学生的上课兴趣有了,阅读兴趣浓了,写作兴趣自然也就跟上来了。
我们也要明白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凡做得好的,尤其是做到高端的,无一不是喜欢读书、写作的人。就拿我们做老师的来说,出类拔萃的老师都是写作的高手。因为凡有读写习惯的人,他的观察力、思考力、感受力、想象力以及他的理念,一定会高人一筹,教学工作也会做得好。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是怎样的?是不是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希望他们能够干得出色,那么我们就要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养成读写的习惯,尤其是写的习惯。
于老师的实践探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静下心来好好研读。学以致用是一个漫长但是需要坚持的过程,一点一滴,积沙成塔,积少成多,就会有成效。我们要学着记录,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了,学生也必定会有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