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旗
前几天,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某地一个刚刚脱贫不久的县城,花掉了几个亿建了座称为“牛郎织女”的大型雕塑,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热议……
无独有偶。在上个月,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办事,发现家乡变化极大。以往许多非常熟悉的地方,已经变得十分陌生了……让我诧异的是,有一处市级文物的金代遗址,竟然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昔日的一堆黄土夯砌的残垣断壁,被改建成了威武壮观的城堡,成为了当地的一处旅游景点……
家乡的有关部门,如此投入巨资,把原本很不起眼的金代遗址,“修复”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其目的,仅仅就是为了“拉动当地经济的提升和创收”而已。
由此,让我联想到在十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的某些地方,上演着“拆迁”和“仿古”的两部大戏。但是,这些“戏本”的内容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边是所谓的维修性拆迁,一边却是狂热性仿古。
举几个例子,北京的梁林(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之后,重庆的蒋介石官邸又被“保护性拆除”。之后,位于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鲁迅故居也面临拆迁。相反,某地却用55亿再造凤凰,千亿重塑汴京……一时间,仿制古城遍地开花。这些做法都遭到网友们的极力反对,有关专家为此奔走呼吁,但却收效甚微。
一边拆迁一边创建,意义何在?只能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金钱胜过一切。某些国人,完全被利益冲昏了头。而相反,一些国外的人们则注重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把它看作自身文化发展。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的和古人精神的载体,而仿造的文化古迹,却没有这层意义,只能是经商者赚取金钱的工具。
咱们中国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不少,他们是历史的印证,是后人回顾历史的窗口,文物古迹是模仿不来的。“模仿我的脸,却模仿不了我的灵魂”,这一广告词也能说明其中的意义。
仿古,模仿得了建筑,却模仿不了名人的精神,名人故居的存在为城市增添了文化内涵。咱们中国有118多座文化名城,之所以成为文化名城,就是因有文物古迹的存在。所谓的文化名城,失去了这些建筑,只留一个空名,意义何在?近代名人故居虽然没有帝宫那样气势辉煌,却是历史的见证。文物古迹,是一个城市的硬件儿设施,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施,何来的文化兴国之说?
有人说,名人故居破烂不堪,影响市容,没有实质性意义。可是,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地方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库存之殷实,不取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文明素质,既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名人故居、文物古迹无疑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历久弥新。文物古迹消失后,再模仿也是假货。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迹、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是个假古董了。”这是当年梁思成、林徽因竭尽全力保护北京城墙时所说的话。他们没想到,自己的故居却难躲过这一劫。
时下,社会上都在追求原创,而仿古,却是一种抄袭现象,仿古建设建筑没有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大部分都是以保护的名义搞旅游、搞经济开发,是在用文物的价值的损失来换来换取市场价格的飙升。可见,文物古迹的价值,在金钱驱动下的某些人眼里,竟然显得如此渺小。
于是,有位有识之士发文说,各种山寨假货已经让人们痛恶不已,同样,假的文物古董也让人厌恶。假货的价值和真货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真货拥有设计者最初的思想,拥有他该有的物质价值。真货卖的是思想,是真材实料。而假货,是一种盗版,所以说,复制的文物、古迹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