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 — 正面管教2

读书笔记 — 正面管教2

作者: X逆生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14:03 被阅读0次

1、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尽管知道孩子的出生顺序对性格有影响,但第一次在书中看到了较为细致了分析。同时,也对比了一下书中对排行老大的性格描述,跟自己的吻合程度还真的很高,出生顺序也是孩子周遭环境的重要一部分,无怪乎会有这么显著的影响。

*排行最大的孩子,通常会负责任,好胜,独立,完美主义等等。

*排行最小的孩子,通常被娇惯的比较多,他们容易错误的认为别人必须为他们服务,才能显出自己的重要和价值;他们常常富有创造力,爱玩儿。

*排行中间的孩子,很难概括他们的特征,但他们努力想凸显与兄弟姐妹的不同,以此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都是一个常规的概括,根据家庭环境和父母抚养的方式,这些顺序只能用来参考,比如我们自己这一代很多独生子,他们的性格就可能不像老大而像老小,因为被娇惯的较多。

知道这些影响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鼓励孩子?

例如我家大宝特别的完美主义,一旦做不好就马上丧失信心,这是作为老大的典型性格之一。以前作为妈妈的我经常说:你就知道哭...或者你只要努力就会做的更好。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说教和失望,真是雪上加霜。她的性格形成不过是我们家长造就的,怪小孩不如怪自己。

对此,书中提到,尽量采用鼓励的态度,而不是失望。此外,要适度的让孩子体验输的感觉,越是追求完美的小孩,越是不能怕他闹而迁就他让他赢,那样只会恶性循环。我想这和培养抗击打能力是一样的。另外,为了培养他的自信心,对于较难的事情,可以帮助小孩拆解任务,让他体验通过努力而达到成功的感觉。

与此同时,我家大宝也有典型的老小性格,也是因为小时候比较宠,什么都顺着她,帮她解决,结果现在动不动就觉得自己受伤害了,生气苦恼,但却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鲁道夫·德雷克斯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会做的事情”,剥夺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做法,最终会害了孩子。

当然,书中也再三强调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对于出生顺序的归纳分析是为了增进大家对孩子和我们自己的理解,也了解出生顺序和家庭氛围对性格的重要性。

2、正确看待不良行为

有多少次我们会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火冒三丈,多少次孩子会反过来冲我们大吼“我讨厌你,我再也不要理你”。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也就不会继续恶性循环。

大多数时候,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我们不能称其为不良行为。而家长们多数是导致或者促成这种行为的责任方之一。

这里再次引用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失去信心时,他们才会选择不恰当的方式去获得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书中罗列的四种错误的观念和目的:

1

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是他们心中观念的密码,我们需要识别出来,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书中给出了识别着四种错误观念的线索,这些线索的可操作性很强,简要来说,有三个线索:

1)从自己对孩子表现的感受

2)孩子的反应

3)目的揭示法

书中做了具体的例举,比如家长觉得受到挑战或者被激怒,孩子很可能是寻求权力,而当家长感受到无能为力,孩子很可能是自暴自弃。大家可以查阅和对比。

这里特别说一下目的揭示法,通常孩子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的目的,这个方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父母在使用这个方法时需要讲究技巧,正在冲突中时不适合使用,等到双方平静后,家长需要友善而客观的提问,并通过观察和倾听孩子反应,来识别真正的目的,达到启示的效果。

在了解线索之后,书中针对不同的错误观念和目的提出了一些方式,这些方式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观点,也就是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提到的那句话,由此就会明白,鼓励才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有信心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书中有一个鲜明的例子,笔者认为很值得分享,讲的是一家人去看房,大一点的小孩觉得看的很无聊,还有一个特别小的孩子只是吃喝睡,不吵闹。

于是第二次去看房时,父母就决定把大宝放在邻居家跟其他小孩玩会更好一些,小宝一是不合适放在别人家,再者也不闹,就决定带着小宝一起。但是大宝却一定要跟着去,但父母坚定的认为带着大宝两方都遭罪,所以无论如何没同意。

结果,等看完房回家,就发现大宝用刀子把小宝的餐椅给刮坏了,母亲当场很震惊也很愤怒,于是打了大宝。

等她平静下来,才醒悟过来,原来大宝是以为父母只带小宝去是因为更爱小宝,他选择了报复性行为来还击。母亲再回过头问大宝,大宝点头哭了。之后母亲以共情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相同经历,让孩子明白父母绝不是因为不爱他而不带他去。然后母子俩还一起想办法修好了小宝的椅子,母子的感情也更好了。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这位母亲没有反醒过来,而是任由孩子报复,母亲继续惩罚孩子来还击,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惩罚只能是短暂的制止,寻求积极的长期有效的方式才是正解,这也是书中对正面管教的定义之一。

书中还单独提到了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比起幼龄的孩子来说,更注重寻求同龄人的认同,这是这个年龄段追求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因此引发他们不当行为的错误观念和目的也会来源于此,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正面管教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gy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