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官体系入仕升迁的理想途径:贡举中进士及第后,先授校书郎(从九品上),再授地方畿县尉,然后进入中央的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唐代监察御史和左右拾遗是清官之选,自此有望上迁中央官职主流,辗转由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拜吏部员外郎(从六品上),进入五品以上清官有清望官的枢纽。当中,又以首要的吏部郎中(从五品上)为进阶的踏脚石。从郎中,再迁中书舍人(正五品),加知制诰,是文人雅士的显径,已经成为宰相判官,能顺利进入三省中的礼部侍郎(正四品下)。在地方府尹与中央丞郎出入互换关系下,由河南尹、兵部侍郎迁京兆尹、礼部侍郎,均是仕途节节上升。三年之后,同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正三品)入相,其后可能的选择为“尚书左仆射、端揆百僚,兼摄御史大夫、河南尹、东都留守,地位清望之极。晚唐,中书舍人,以迁户部侍郎为主、同时在中央官中几部全部迁尚书六部侍郎,几乎不迁寺、监官。唐代六部,以吏、兵两部为前行、户、刑为中行,礼、工为后行,吏部掌全国六品以下文吏考核铨选,地位贵重。但由于迁官资格日趋严格,加上中央职务旷废缘故,唐后期中书舍人的上迁,亦由吏部侍郎移行至较次等的礼部侍郎及户部侍郎,且须携翰林学士职作为中书舍人进叙的条件。僖宗以后,九寺五监形同虚设,中书舍人加翰林学士职,仍多入户部侍郎,寺监之途已然绝迹。观中书舍人的转迁趋势,可初步探明唐代政府中上层的职权变化。
唐制六品以下由吏部铨选的官职以三、四年为一任,五品以上由中书门下任命的官员则两年至五年一任不等。进入五品者,入仕须八年至十六年,而至三品者,须入仕二十五年,长则至三十年。中晚唐,官员平均经十二三任始入宰相,须十五六任始入尚书。以唐人30岁入仕计,则大概44岁任员外郎,45岁为郎中,48岁任给事中或中书舍人、53岁任丞郎,至55岁始任尚书或宰相。
晚唐唐懿宗的女婿韦保衡可能是唐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