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

作者: 姓林字子涯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23:32 被阅读0次

    临近深夜十一点,困意缠绵,却难以入睡。小楼侧下,锣鼓喧天,曲調离殇。今夜,已是第三天。听同事所言,戏,要唱个三四天,才会停。我追问她,为什么。她说,是这里的习俗。

      上高寿的老人如果驾鹤西去了,那么就是喜丧。按照此地的习俗,当夜就会放鞭炮以宣告天地,家中有人驾鹤西去了。而后根据年龄来办丧礼。我来到此地,历经了两次。

    头一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以为在唱戏,开心的拉着同事去看了。到了现场后,瞬间迈开腿跑了。戏,确实是在唱,只是与以往有点不同。那时候,离我住处太远,没有什么感觉。

    这次,却是在住处的楼下。初次经历,初次接近当地习俗。既好奇,又不想到楼下看。远看时场景,实在是令我感不到不舒服。即使靠近帐篷子,我也是快速的走过,并未停留半分。

      半喜半丧。一半戏文唱孝子,中途休场唱欢乐,喜丧,喜丧,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这是这里的习俗,我不能评论太多。只是作为我个人的想法是,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尊重驾鹤西去的人。

    就好比,这几晚听到中途休息时,主持人讲的各种笑话,唱的各种欢乐歌。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或许只是我个人不能接受)。本来死亡,是一件很庄严伟大的事情,最后却把庄严的仪式感给丢失了,这是送别吗?或许是吧,我也不懂。

    人,来的时候,安安静静的来;死的时候安安静静的去,不是挺好的吗?本来,人去了之后,等子女亲朋都齐了的时候,唱了个哭丧,就送别了。而这喜丧,怎么感觉,不仅是在折腾死人,还是在折腾活人呢?

    几天几夜,锣鼓喧天,一会儿喜,一会儿悲。让那去了的灵魂怎么地安心走?虽说,这种事情谁都会经历,但也没必要把音响设备调到最大声啊。这般如此的折腾,不仅惊扰的安息者,还令周边的居民觉得是噪音。

      如果是真的孝,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好好陪伴,好好的孝顺,而不是等到人驾鹤西去的时候才做孝。归去,是一件庄严的事情。来的时候,有人笑;去的时候有人哭就好(即使没人哭,安安静静的离去也挺好)。有时候,戏份太多,不仅会加重的子女的责任,还会使得逝者走的不太安息,不是吗?

相关文章

  • 喜丧

    (一) 这些天,孙婆婆的丧事成了全村人的话题。算虚岁,孙婆婆今年90岁。村里有个沿袭至今的传统,老人过了80岁去世...

  • 喜丧

    记得我的家乡有句俗语,哪家老人去世了,邻居们听到消息,立马会有人说:“喜丧!喜丧!”大半辈子过去了,这种说法也不知...

  • 喜丧

    东山沟里的贾正树终于死了,死于醉酒坠河,尸体见光的时候已经看不出人的模样,如果没有衣服和头发做铁证,人们一准会把他...

  • 喜丧

    1、村里的喜丧指的是,年过百岁,走时无病无痛,叫做喜丧。2、喜丧,几乎没有一点哭声。至少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声。3...

  • 喜丧

    在车进入地下车库的那个瞬间,手机响了,是爸爸打来的。“你外公过世了,收拾点衣服带孩子回来!”“好的,我知道了。”转...

  • 喜丧

    10-7 老人今年八十三岁 住在牛棚里 一生生养了三个儿子跟两个闺女 她逢人就夸 自己的孩子孝顺 那天晚上 她...

  • 喜丧

    我出生的地方,俗名叫煤都,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半工业化的三线城市。 这里的民风彪悍,粗野,于是又有“匪城”一说,生活在...

  • 《喜丧》

    电影《喜丧》可谓是真实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在农村,在县城,在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这样的情况,家中有着几个子女,到头来...

  • 喜丧

    ”要自己赚生活费, 一问三不知, 和父母沟通不畅, 怀疑友谊, 说话只会冷嘲热讽, 安慰是什么? 不懂人情世故, ...

  • 喜丧

    村子里升起袅袅的炊烟,夕阳映照着秋收后的淳朴生活。七十八岁的刘老太刚从女儿家回来,还住在那间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喜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hr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