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深夜十一点,困意缠绵,却难以入睡。小楼侧下,锣鼓喧天,曲調离殇。今夜,已是第三天。听同事所言,戏,要唱个三四天,才会停。我追问她,为什么。她说,是这里的习俗。
上高寿的老人如果驾鹤西去了,那么就是喜丧。按照此地的习俗,当夜就会放鞭炮以宣告天地,家中有人驾鹤西去了。而后根据年龄来办丧礼。我来到此地,历经了两次。
头一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以为在唱戏,开心的拉着同事去看了。到了现场后,瞬间迈开腿跑了。戏,确实是在唱,只是与以往有点不同。那时候,离我住处太远,没有什么感觉。
这次,却是在住处的楼下。初次经历,初次接近当地习俗。既好奇,又不想到楼下看。远看时场景,实在是令我感不到不舒服。即使靠近帐篷子,我也是快速的走过,并未停留半分。
半喜半丧。一半戏文唱孝子,中途休场唱欢乐,喜丧,喜丧,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这是这里的习俗,我不能评论太多。只是作为我个人的想法是,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尊重驾鹤西去的人。
就好比,这几晚听到中途休息时,主持人讲的各种笑话,唱的各种欢乐歌。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或许只是我个人不能接受)。本来死亡,是一件很庄严伟大的事情,最后却把庄严的仪式感给丢失了,这是送别吗?或许是吧,我也不懂。
人,来的时候,安安静静的来;死的时候安安静静的去,不是挺好的吗?本来,人去了之后,等子女亲朋都齐了的时候,唱了个哭丧,就送别了。而这喜丧,怎么感觉,不仅是在折腾死人,还是在折腾活人呢?
几天几夜,锣鼓喧天,一会儿喜,一会儿悲。让那去了的灵魂怎么地安心走?虽说,这种事情谁都会经历,但也没必要把音响设备调到最大声啊。这般如此的折腾,不仅惊扰的安息者,还令周边的居民觉得是噪音。
如果是真的孝,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好好陪伴,好好的孝顺,而不是等到人驾鹤西去的时候才做孝。归去,是一件庄严的事情。来的时候,有人笑;去的时候有人哭就好(即使没人哭,安安静静的离去也挺好)。有时候,戏份太多,不仅会加重的子女的责任,还会使得逝者走的不太安息,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