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

作者: 去年的茶 | 来源:发表于2017-08-03 07:27 被阅读19199次
    每个亲人的离去,都是我的其中一部分,死了。

    我出生的地方,俗名叫煤都,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半工业化的三线城市。

    这里的民风彪悍,粗野,于是又有“匪城”一说,生活在这里,难免会沾染一些戾气。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又憨厚朴实,简单纯真,于是传销行业在这里大行其道。

    四面环山的地理条件让这个城市变成了一口锅,这里的文化就是一口熬了几千年的老汤,生活在里面的人都被熬的入了味,变成了地道的本地人。

    这口浓郁的老汤,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从骨子里已经开始变了味,从原来的咸腥辣烈,变成了温和甜软,随着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地域上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会说本地话的学龄儿童越来越少,本地味越来越淡。

    但依旧有一些封建思想根植在老一辈人的头脑中,这在婚丧嫁娶上尤为明显。

    我们这里办丧事,讲究一个“闹”字,即“喜丧”。

    办喜丧是有要求的,一定得是那些寿终正寝的老人才能办,意为庆贺老人死的安详,没有病痛折磨,是老天为你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而不是病毒写下的逗号或者车祸划出的感叹号,但说实话,能正正经经走到新陈代谢停止的人寥寥无几,所以这个门槛也不算低,于是一般60岁以上的死者,家属还是会热热闹闹的办一场喜丧。

    喜丧的流程大体如是:在老人死去的头一天就要搭起灵堂,并将棺材停厝在灵堂中央,灵堂满目缟素,白色翻飞,别出心裁的还会在木柱上缠一些霓虹灯日夜不停的闪烁,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指引。在死去的头三天,由嫡系亲属轮流守夜,这些守夜的亲人们除了需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还会准备几幅扑克。

    直到第四天,东家会雇一班演绎人员,对着灵堂的方向彻夜欢跳高歌。我们这里称为“吹鼓桨”,他们的舞台其实就是一辆四面放下短槽的货车,上面盖着一个挂满舞台灯光的木制拱顶,除了吹拉弹唱的伴奏人员,其实可供演员活动的范围不足2平方米。

    在我儿时的时候,这对我可谓是一大盛事,总是匆匆吃过晚饭便搬着小马扎占据有利地位,然后眼巴巴的等着那些演员换服装,试音响。

    等到正式开演的时候,人群已经从我为中心向后扇形站开,而坐在最前面的我以及年幼的他们更是感觉到幸福满满。但那些迟来的小伙伴也并不会气馁,因为他们都带着一副坚实的肩膀——父亲。于是每次我回头观望的时候,除了拥挤的人潮,还有就是那些鹤立鸡群的小脑袋们。

    演出的前半段总是由同一位歌手唱几段流行歌曲,他们并不需要什么出色的技巧,只需要把声音唱的震天价响,以便能穿越阴阳两界,追到赶路(黄泉)的老人。但通过我多次观察,死人永远是无动于衷的,反而活人则觉得耳膜炸裂。

    演唱的曲目并没有因为场景的不同而改变,他们唱什么,并不取决于歌曲本身是否蕴含缅怀的情感,而是要看他们会唱什么,毕竟走江湖并不害怕千篇一律,这行业想要遇到回头客实在概率有点低,所以他们总是熟练掌握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换着场地唱给不同的死人听。

    在我儿时的概念里,“吹鼓桨”和亲人逝去是完全不挨边的,我只把它当作一个事儿来看待,所以“丧事”的重点不是“丧”而是“事”。

    包括亲属也是把它当作一件事去完成的,而且这个事儿办的漂亮不漂亮,关系的不是这个人是否有孝心,而是这个人有没有钱,够不够体面,可不管是钱,还是体面,都是死人用不着的东西。

    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没有地位,往往是靠死去一个亲人来体现的。

    我第一次明白丧事是和真实的死亡相关的这个道理,是在另一场丧事中体会到的,那是许多年前的某个黄昏,我从二次方程中抬起头远眺残阳,忽然听到楼上有凄厉的哭声传来,继而是排山倒海的悲恸之情笼罩了整个楼层,我带着看热闹的心情跑出大门,看到几个满面哀愁的男人抬着一具盖着棉被的尸体放在救护车里,但从棉被的下端露出一双雪白的恐怖的脚来,我几乎想都不用想,那样惨烈的白色是不会出现在活人身上的。

    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死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抹灭的恐惧的颤栗,大自然冷酷无情的新老更替的法则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我再没有一丝每当听闻噩耗时喜不自胜的内心欢喜,说“来啊,唱啊,跳啊。”  的心情了。

    2

    “吹鼓桨”的重头戏是二人台,是起源于山西,成长与内蒙古的一个地方戏种,通常由一男一女两人完成表演,其中男的多为丑角,极尽撒泼打滚之能事。

    二人台最大的特色就是“俗”。语言露骨,行为豪放,却又点到即止,就好像脱衣舞娘拉着裙边上上下下,似露非露,扭捏又挑逗。

    正如前文所说,那时我还年幼,对一切男女之事都抱着一种假正经的矫饰,只敢从指缝间看亲吻的电视剧画面。而二人台就这么光明正大的开到(他们是开车来的)我的生命里,我那些逗女孩发笑的下流笑话多半来源于此。

    说了这么多别人的丧事,我想说说和自己有关的。

    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已经成年,能为家人分担一些琐碎的丧事事宜,在我家不远处,有一家棺材铺,墓碑,花圈,寿衣,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专业的“阴阳大仙”来为死人操办风水,所以在店铺的头顶赫然蓝底白字写着“白事一条龙”。

    多少春去冬来,这家棺材铺埋葬了一个又一个老人,如果累计下来,所卖的棺材,怕也能绕我们小区几个大圈了。

    棺材铺也是有淡旺季的,春夏秋为淡季,冬季为旺季,似乎老人们都乐意选在寒冷的季节去赶路,似乎想要中和一下地宫发烫的岩浆。

    我爷爷的丧事是在家乡操办的,那里的习俗同这里大同小异,只是没有了所费不赀的“吹拉弹唱”,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家属的集体嚎哭,她们按照长幼尊卑依次跪在灵堂前,通过“大仙”的口号有节奏的嚎啕大哭,收放自如。

    为什么男性家属则要在一旁冷眼旁观呢,我不甚清楚,总之是仪式如此要求。也许是女性的哭声更富有感染力,感情更加坚笃,如果一群大老爷们跪成一片,哭声震天,确实也不够动人。

    哭毕,大家就一起退出灵堂,在东家的村院里支起一口大锅,这口大锅要连烧七天七夜,供给全村人七天的伙食,所以每次开饭的时候,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我时常坐在院子的台阶上端着饭碗看他们用方言嬉笑打闹,女人们咧开嗓子笑的前仰后合,多半是听了一些不入流的粗鄙乡言,他们其实和死者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为了这严肃的仪式而聚集在一起,尽一点悲伤的情谊。

    第七天的时候,全村的晚辈都会穿一身麻服,在夜半,按照辈分依次排成一条长龙,由我父亲举着魂幡带领大家到各个路口烧纸,一路鸦雀无声,月光静趟,只听闻掌事的大喊“哭”,所有人便悲从中来,撼动山谷。“停”,大家继续低头赶路,绝不交头接耳,唯独我抬头仰望星空,觉得华美无比,忽然觉得有些物是人非,心里似乎少了一些什么,又落寞又唏嘘的在心里说“真是一畔好星辰啊。”

    借着这点丝丝缕缕的哀愁,再看这些繁琐的仪式,觉得有些滑稽。

    当丧事参杂了更多活人的利益纠葛,和人际需求,所有的仪式似乎都脱离了“缅怀”的初衷,变成了冷冰冰的一个产业链,变成了柜台上放着招财猫,对联写着事业蒸蒸日上的“白事一条龙。”

    这样的丧事,我经历过两次。

    第二次是我母亲家乡的一个亲戚去世,我陪母亲返乡致哀。她一边同我谈论故去的人,一边回忆儿时的时光,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她的一个外甥,30多岁的年纪,至今未娶,我母亲解释说“他是智障,又身患重病,能活着已是奇迹。”

    她又感慨说“他是我们一起养大的,我小时候最疼他,他叫彦波。”

    我母亲看到彦波浑身邋遢羞怯的站在一旁,很自然的拉起他的手,给他手里塞了200快钱,他并没有推脱,再接下来的每一天,我母亲总会领着他去给他买点什么,他从未推脱,我想,生活已经让他舍弃了人际之间的客套。

    在我母亲返乡的十多天里,他每天都跟在我们身后,为我们解说家乡的一切改变,又给我们到处指路,说“那曾经是你玩过的地方,那曾经是你上学的地方,现在都变了。”

    他的智力也许只有十多岁的模样,还无法理解生活更多的惆怅,在他看来,我母亲是特意来看望他的,他对死亡并没有具体的概念,他的缺陷让他停在了最美好的年华,这是上帝始料未及的,也许这并不是惩罚,而是人间最美的奖赏,他蹉跎的脸上依旧能绽放青春纯真的微笑,他依旧心无旁骛,依旧天性绽放。痛苦的并不是他,而是旁人。

    大舅(我们去的时候,大舅只是重病在床。)去世的当天,所有的女性家属包括我的母亲都跪在逝者的榻前哀嚎,男人们则开始忙碌起身后事,她们哭的很真诚,甚至用一种细长的哀调连哭带唱,声音凄凉婉转,锥心裂肺。

    但尴尬的地方在于,她们不敢先比别人停止,似乎那意味着不尽人事,于是哭着哭着,大家都累了,眼泪也风干了,但是碍于其他人的卖力,他们只好低着头抽噎,偶尔干嚎几声。

    几个男人见势上去劝阻(这也是流程的一部分),女人们推推嚷嚷的也就停止了。

    这种仪式化的悲情让我忽然觉得, 从来就没有什么血浓于水,只有情才能浓于水。

    我一生中只见过一次大舅,那点模糊的血缘无法勾引我生出太多哀愁来,我只是傻傻的站在原地,像一个碍事的木头桩一样看着一切,我为我当时的冷血而自责,于是只好走出了院门。

    在门外,我看到了彦波,他蹲在地上不知道拨弄着什么,我从他的侧面走去,却看到他一个人悄无声息的在抹眼泪,他看到我走过来,似乎很不好意思的把泪水揩去,然后带着男孩固有的倔强,挺着胸脯说“我没哭,你别告诉姑姑。”

    我忽然觉得这个30多岁的少年用情之真,不免为此落泪,我问他“你为什么哭?”

    他说“因为他死了。”

    我说“谁死了?”

    他说“他以前带我去后山玩过,我经常坐在他的肩膀上,就是那个人,他死了。”

    “你懂什么是死吗?”

    他略微有些生气的说“当然懂,就是不在了,就是……就是……”他语塞了一下继续说“就是我的一部分不在了,我的一部分死了。”

    “哪部分?”

    “坐在肩膀上去后山玩的那部分我,死了。”

    他是这样理解死亡的,虽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逻辑,却忽然觉得这种说法让我伤心欲绝。

    每个亲人的离去,都是我的其中一部分,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cdd1f2af949:煤都?是抚顺吧,但好像不在黄土高原上。作为一个抚顺人,不喜欢这里办丧事的方式,搭一个灵棚,边上放几个多彩的大花圈来引人注目,还要吹喇叭、唱歌,感觉有些哗众取宠,繁琐的礼节只会让本应简单朴素的丧事变得俗不可耐,失去本身的意义。
      • 绿吕驴与鱼:谈一下我看完的感受,人越复杂就会程式化,就很难去说清楚想清楚一些事情,比如死亡,感情,等等。在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怎么也哭不出来,但是过去两年了,每次想起他,总是一阵酸楚,过年回去的老家就不再是老家了。
      • e634f92547d3:👍👍👍👍👍👍
      • 28c38526d34a:同感,第一次来简书,推送给我的就是这个茶的小说,每一篇都有让我震撼的地方,文字朴实而真实,茶真的不简单:+1::+1:
      • 不卑不亢体育:文章写的很好,如果可以,帮我文章点个喜欢鼓励我一下,这里先谢谢你了:yum:
      • 芦鱼:我已经走火入魔了,总是抓着零碎的时间看你的文,中午就是边吃饭边瞄这篇文章的。本来不想吃饭的时候看这么沉重的文,关于死亡的文章,我总是慎重有选择性的去看的,但我知道,你的文字里不会让我看过留下阴影的,所以就这样看完了,饭也吃完了……
        很庆幸,在自己经济独立的时候看到这篇文章,与其费劲心思花大量财力去置办丧事,还不如趁仍有机会照顾活着的亲人,好好尽孝。
        自己的那部份还活着的时候,我们要让那部分的生命尽兴、不留遗憾。
      • 末末茶:每次最后一句都能让心一震。
      • 迷途星人:是神木那边么
      • 7坚持坚持再坚持7:看了前面这么多评论,我只想说,看作者的文章,让我想起初中看鲁迅的文章《孔已己》,读作者这篇文章的感觉有点像读《孔已己》的感觉。能在这个时代写出这种文章,真的值得赞扬。加油!
      • 寻常人生寻常心:民风民俗原本无可厚非,但现在有些地方把丧事办得越来越低俗了。
      • 去却回:活着时候做不到的时候,死了再做不过是给别人看罢了。一生做的大部分的事不过是流程,哪有那么多用情至深。
      • 童话棒棒:好,看到这篇文章算我没白来简书!
      • 7d85d22a6036:虽说我在粤东地区,但却感同身受,看到后面那一句话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脑海浮现出种种死别的场景,是呀!我年少之时是多么欢喜跑过去看戏..……
      • 李生er丶:不觉得前文无味,因自己的童少年也留在那样的乡下,便很能感同身受。写的真棒!喜欢作者
      • 米古s:感谢简书里还有如此不流俗的纯文学作品
        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 9c3b15531ac6:歌德闻席勒辞世,掩面如女子般哭泣,后来说,我一半的生命死去了。
      • 词馨:最后一句,写的真好。
      • 嘉应子儿:还是他记得所有你母亲的踪迹,讨巧的彦波
      • 嘉应子儿:我们这边也是一定要有人哭的,好像也是女性在哭,大概是因为,女性水做的,情柔难割舍又不会把控
      • 嘉应子儿:因为老人挺不过寒冬,骨子弱,所以年边走的老人比较多
      • 嘉应子儿:但通过我多次观察,死人永远是无动于衷的,反而活人则觉得耳膜炸裂。试问,难道你还遇到过诈尸?
      • 略涩:大神~
      • 逆远思:我很佩服作者的刻画和书面表达能力,感觉作者经历过很多,对世界的观察也很透彻。小的时候,大多数时光都是快乐的,体会不到事情应有的情绪,长大了,情感不再单一,却很少找的回来当初的快乐。然后就是我感觉作者的反鸡汤文变成了鸡汤文,看着看着突然很感动,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傻子的心智一直保持在孩童时代,感情反而更真切,没啥突兀的,或者新奇的地方。最后希望作者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 刘显玲:一共智障者的真情,说明了死亡的真谛,很喜欢你的文字,把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刻画的细致入微,真实精彩。
      • 小莲子有只龙猫:生命中去世了2个人,第一个是一直存活在心里大脑里的大伯,在他那里体会了父亲的感情,无比想念他,二是外婆,没感觉,因为她不曾喜欢过我,也从没待见过我
      • 朝歌晚丽:嗯 我爷爷今天去世了
      • 米老爹:请再检查一下,文中有几个错别字。如此好文别让错别字搅了。
      • 米老爹:再次读此文,又一次感动。“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没有地位,往往是靠死去一个亲人来体现的”这句话非常深刻!“似乎老人们都乐意选在寒冷的季节去赶路,似乎想要中和一下地宫发烫的岩浆。”这句特别生动!而彦波对死的理解是对世人闹喜丧的体面之类的鲜明对照,也成就了你这篇文章的主题。好文!
        我也有表现我们家乡办丧事的文章,在我的《我当农民十二年》中,过几天就要发了。还有你阅读并批评。
      • 黄土原:好像在哪看过一遍的!记不清了。
      • 糖记:你真的是简书上最触动我的作者了
      • 糖记:仪式只是仪式,情还是情。我妈在我外公的葬礼上也是只嚎了几句,但她跟我说她的眼泪已经流干了
      • 已注销账号:每个亲人的离去,都是我的其中一部分,死了。
      • 楓林灿:我耐心的数了数,大概用了四十五个成语?
      • 楓林灿:他的词汇量真大,一篇文章用了那么多的成语,有的我连见都没见过
      • 奇奇漫悦读:很喜欢你的文!希望有机会互相交流!
      • 好了哥_疯子:看过你写的文章,我就不为被首页拒了而难过了,好了我去看书了
      • df6a96be786c:结局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 安静的潇湘妃子:原来简书时反鸡汤的
      • 立夏十四:彦波的那句话就是真理
      • 欣挽其辞:是记忆爱了吧,那部分存在的我的记忆死了。
      • 半颗糖依然很甜:看完这篇文章,想起了我亲爱的奶奶,因为工作,没能见到奶奶最后一面,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自此我懂得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真滴,也明白了“常回家看看”不再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是必须践行的义务。祝福在天堂的奶奶一切安好,孙女想您了:pray::pray::pray:
      • 曾小一:或许内心是真的悲伤呢
      • 绛妆cici:几年前我也经历了一次撼动的丧事,我在学校请了一星期假跟着守完了外公的头七。那时候的葬礼真是让我难忘,家族客家人,冰棺就摆在土楼门前空地,邻楼的朋友,近亲远亲一大群人跪成一圈,倒是没有嚎啕,所有人眼里岑岑泪下,嘴里念念有词。歌手音响开到最大,唱个爱你在心口难开,耳边嗡嗡不止。安妮宝贝也曾写过她外婆的葬礼,都是一副虚伪的热闹,都是礼节,其实至亲心底里头都是想让逝人安安心心清清静静地走,没办法的事情。
      • 枝和:喜欢最后一段 这一部分的我 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 就死亡了
      • Believeyou_c6fd:我祖籍是山西大同的,之前我以为喜丧哗众取宠,现在又觉得何尝不是一种文化风俗,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的人文,至于生与死,我们生来就注定要死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不妨真的活在当下。
      • 即灵:我们这里的丧事也是这样,没有多少人情味儿,不过是从人死的那天,灵堂就弄好,要一直到有好日子,能让死者上山的日子,那天会比较隆重,有时候怎么等都等不到好日子,棺木放在大堂里就多放几天,有几家办的时候,尸体都腐烂发臭了,还没等到所谓的好日子。这期间都要提供夜宵给村子里的人,大家都是为了那几碗饭,去凑热闹了。
      • a1401044adc8:看到开头感觉是大同的
      • 爱码爱自由:我家乡也有喜丧:六十岁以上、除意外死亡、吹鼓手、当代欢歌劲舞、鞭炮噼啪噼啪。
      • 密斯瑄:看到最后,每个亲人的离去,都是我的一部分,死了,感动
      • 绿叶_3965: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跟在队伍里号哭,一个堂姐拉拉我袖子,用白布遮住脸,笑问,“你哭什么啊?你长这么大花过他一分钱吗?”
        的确,长了二十几年,从来没有花过爷爷一分钱,没有吃过他一块糖,没有跟他念过一句诗,没有拉过他一次手,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吗?难道我的身体里存在的不是他的基因吗?
        “就是想哭,跟花钱没关系……”我转过身,继续号哭,声音比以前更大。
        那次哭过之后,头疼了三天,爷爷在天有灵,该知道在他众多的孙子孙女队伍里,有一个,是在真正的哭,不为他的钱,只为他的人……
      • 我还在这:生离死别,是我不敢再经历的事情。太痛苦了
      • 猫眼小先生:这个作者很傲娇→_→(来自一个逗逼的评判)
      • 住在月牙湖的妖怪:我身体里的那一部分死了……
      • 9b246e6796b6:彦波 流露出的其实才叫人性,现在的很多正常人其实已经把这部分人性给丢了
      • 我是木风:很早以前就看过你这篇文章了,只是没想到会打上短篇小说的印迹
      • 北堂野望:去年的茶是我在简书里唯一佩服的作家,没有之一。关于他的来历以及个人信息,我毫不在乎,一直关注的就是他的文字。
        斗笠公子: @孤叶寒枫 同感,他的才华让人惊叹!
      • 野耗子心里有片天:我小时候见过这样的场面,晚上扎堆在一群送别死人的吹啦弹奏中
      • adc7a363ac5b:刚刚经历这一期,却无法如你般表达出来
      • 陈小样小姐: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便会多出一个星星,为活着的人照个亮。

        小时候,常听村里人说人死了会变成鬼,死去的第一周会回家,那时候对死亡对鬼魅有种深深的恐惧,现在依然会害怕,但不再是那种无知的害怕,而是一种对生命终结的敬畏。

        看了一本书《摆渡者》说的是人死后,会有一个灵魂的引路人,陪他到达目的地。所以,死去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只是换了个地方,一个我们活人看不到的地方。
      • 姑娘姓唐:你失恋的话 会写些什么:no_mouth:
      • 8小雪儿8:生离死别:pensive:
      • 王丽帅:关注这个作者很久了,没想到离我这么近,听这写的像大同人,我是张家口的,二人台,红白事风俗,和我们这的相近,看这文章写的很亲切
      • 明月清泉l:佩服作者细腻的情感,文章的布局,深沉独特的表达,生活的阅历融着暖暖的回忆,还有思考……
      • 百世随风:无论是喜事或丧事,都是一场世俗的表演,诚挚的祝福或哀切从来都只是周围的少少几个人。
      • 365cdaaad44e:由嫡系亲属轮流守夜,这些守夜的亲人们除了需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还会准备几幅扑克。
        如果说这句话是讽刺的话,实在是太完美了
        365cdaaad44e: @钟雯 🚲
        莲说星语:@子几个 我看到这笑出了声
      • 我是想想的黑眼圈:我记得姑父死的那年,我姑姑哭哑了嗓子。火化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跪着喊:走好。锣鼓敲得很响,他走得很k快。
      • 青松林里:我清楚的记得,我奶奶去世的那几天里,我并没有多少动容,甚至连眼泪都没舍得流。
        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意识到,死了,就是真的走了,永远也回不来了。一回想,眼泪便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了。
        从此以后,我的那一段记忆便随着奶奶的过世也一起死亡了
      • 魏淼:“给了彦波200快钱”的“快”,错别字了。
      • 星噬:无独有偶,我的家乡的丧葬礼俗同作者所描述的大同小异。小时候的我很不理解,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伤心事,为何唱跳敲锣,热闹不已。络绎不绝的客人只为自己随的份子钱而来,只为值当而来。亲人的悲痛欲绝,戏台上的锣鼓喧天,旁人的谈笑风生,大抵是这丧礼中最为嘲讽的一幕罢
      • 心依旧每天1000字:小时候对于死字都感到忌讳。特别是逢年过节的喜庆时节,若无意中顺口吐出了这个晦气的字眼,就要呸呸呸的,把口中所有的遇这个字有关的津液呸的一干二净。再经历过几为挚爱亲人的离开以后,觉得死也不那么可怕和森人了。
      • 今不随则:求不得,爱别离。最亲的人从此离去,未来将要有的美好记忆也随之而去。而闹剧一样的葬礼掩埋的,不止是冰冷的尸体,还有亲情。
      • 越慕小糖:终于更文了,很喜欢作者的文章。每次意犹未尽,忍不住反复阅读。有时对于一些词不理解,需要查阅。庆幸遇见了作者,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哪怕只是个读音
      • 没故事的吕小姐:每个亲人的离去,都是我的其中一部分,死了。
      • 南瓜头糖:看的我心一颤抖
      • cac1ac8e713f:“嚎啕大哭,收放自如”,形容的真是贴切。我的家乡也有这种女性亲属哭丧的习俗,小的时候,充满了好奇,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前一秒还声泪俱下,下一秒又可以和人谈笑风生。后来长大了,觉得这种行为真的很“假”。声音很大,我却在他们脸上看不出真的悲伤。直到不久前,一位至亲的离开,让我对于这“收放自如”的哭甚至厌恶。因为我知道,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痛苦悲伤,那种泪水不受控制的流下的感觉,真的不用这样表现,也不是这样就能释放的......
      • 安嫚儿:这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我们活得太要面子,把逝者的离开当作把戏,活人配合演了一场又一场的戏,殊不知他们也有封棺入土的那一天,那些面子和形式还给了面无血色,曾经配合演戏的干尸脸上。
      • 淑新香秀:失去的,不仅仅是亲人,而是自己的一部分。
      • 猛犸象与剑齿虎:天赋异禀啊,羡慕不来。
      • 芸羲:茶的文章,适合细细品读,揭露了许多世间真相和人性。每一篇都看完了,结尾处都是经典中的经典。:+1:
      • 苦木兰:我喜欢这样的文章,简洁质朴又细腻,思想和故事情节不造作!
        思考死亡的意义,我总记得一句话:死者乃为生者开眼!
      • 冷眼读诗:也许,乡里人的真情是羞涩的,是掩盖在嬉闹之下的,你并不能指责他们的虚假。不能否认虚假之下的真情
      • a683c59f67c7:现在社会这么进步,医疗这么发达,喜丧还是60吗?我们那貌似已经是80岁之后算喜丧了
      • 焉支闲人:吹鼓浆,还是吹鼓匠,会点手艺的都叫匠人!是吗?
      • 123a:每个亲人的离去,都是我的其中一部分,死了。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多的拥有完整,在完整的时候可以好好的享受。
      • 檍方觉:前文所有的铺垫,好似安静的给情感这口水塘注水,平缓而宁静,在走向彦波时,已然注满。在彦波说:“因为他死了”的时候,好似丢入了一颗炸弹,泛起了涟漪。在彦波说:“就是我的一部分不在了,一部分死了,坐在肩膀上去后山玩的那部分我,死了”的时候,丢入池塘的炸弹爆炸了,溅了你满身泪水!
        冰露疏桐:@檍方觉 那感觉仿佛是用彦波来验证我们对死亡的看法是否正确!因为那是最真的!
      • 树上的星:今天发现原来看看评论也挺好玩儿的,嘻嘻嘻
      • 公众号月读时分:,给他手里塞了200快钱,







        我伟大不,挑出错字了😇
        公众号月读时分: @时青言哈哈😄简叔伟大
        时青言: @残页伤 😂所以这是简书的一大优点,可以改文章,不像公众号,发完就动不了了
      • 莫青山:讽刺的是死人的离去成了活人一场关于亲情的盛大表演。我亲爱的茶,这篇平淡的叙述方式真实又透着一点态度和哲理,这便是你的文字。我以后要认真评论你:heart:的文。
      • 冷素哒:山西人😜
      • 小k飞耳:山西那边好多产煤矿和部队的城市,大同,晋城
      • b4fb0beabc2a:我们西北是道士吹故事,很久很久,一场接一场,感觉像再完成一个任务。我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小时候去看病,贪玩儿闯到太平间,愣住了!
      • 米老爹:文章最后有深意。
      • 梦苏梦:作者写的很真实,你笔下的“喜丧”我和小时候老家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思想进步,这些具有本地特色淳朴的古老仪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快速的商业模式。文章最后道出了主题思想。写得很棒,加油。
      • 道系少女Taoist:我是内蒙古的,看晋剧和二人台长大的。
      • 5c51950f3a6f:榆林老乡 三线?怎么着也是五线开外呐······
      • juicebar:一句煤都,我猜我们是老乡
      • 了不起的李二:难得最后还有真情人,虽然是个傻子,但也给人一线光明,茶同学最近没那么悲观了。
        最后那句话让我想起了一句差不多的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 禾文:我的家乡离作者描述的地方很近,这种陋习真是一模一样。个人觉得与人的愚昧等等无关,形式主义无处不在,文明大都市的某些国企开某些需要举手表决的会议时是最形式主义的。

        说说看文的感受。看前面觉得这哪是小说呀,这就是散文啊。不过最后一段看哭了,想想也不用纠结体裁,震撼心灵就是上品。
        禾文:@雁南飞88 对的,所以看到最后觉得确实是小说。你和作者都是有风骨的人,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今天才关注茶,其余文章打算回过头去挨个拜读。

      本文标题:喜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yu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