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贩卖焦虑,有得卖,是因为有人买呀。
一位在头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妈妈,她在母亲节的采访节目里表示:我觉得当今社会对妈妈们的要求太高了,总是把孩子的成绩与妈妈的价值挂钩,为什么妈妈就得是育儿专家呢。到处都在贩卖焦虑,我们要呼吁厂商停止贩卖焦虑。
可是事实:如果父母自己不拿孩子的成绩跟自己的价值挂钩,那么,谁向你贩卖焦虑也卖不成。
我们管不了别人怎么打广告,那是市场决定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管好自己的边界,不把焦虑控制的魔爪伸向自己的孩子。那么,谁卖焦虑给你都没用。
02
如果妈妈每天都在拆炸弹
我想这个世界上最紧张的工作,应该是拆弹吧:一步做错,把自己炸上天。
想象一下,如果我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像拆弹一样:一旦没有符合某个标准,我就得去死,这是什么样的地狱?
很多孩子就生活中炸药库中:吃零食不想吃饭,家长情绪爆炸;辅导作业孩子不开窍,家长心梗,甚至拿刀捅伤孩子然后自杀;孩子不想上学,全家阴云密布。
主体性,是一个凝聚性的自我,内核稳稳地存在。对于生活中在炸药库中的孩子,每天被父母轰炸,怎么拥有主体性?
结局只能是散乱的、无法自我组织的破碎人格。
让破碎人格去做什么都很艰难。锻炼身体很难,宁可躺床上,因为气息都是散乱的。去完整做一件事很难,因为每件事情都像拆弹,遇到一点挫折,就要体验濒死的感觉。
03
完整而美好,是怎么回事
拥有内聚性自我是种什么感觉呢?
—— 我是好的、完整的,这个“美好而完整”的感觉首先存在,然后我选择去体验个事情,吸收新的经验进来。
我是主体,而事情是在我之外的客体。我可以去观察客体,了解它的现实,有逻辑地去做事情。事情结果如何,不受我掌控,也不影响我本身的存在。
—— 在这个过程中,我增加了对外部客观现实的理解,吸收到新经验。
没有主体性,则变成了事情在定义我:事情做得好,可以对外炫耀吸引认可,然后自恋上头,被小我攫取;事情搞砸了,我罪该万死。
所以很多人在网上买了根本学不完的课,然后又很愧疚,觉得自己怎么如此不上进。
很多知识生意也紧紧抓住这一点,拼力贩卖焦虑。总是明示或者暗示你:别人都在学某课程,你或者你家孩子再不掌握某项技能,就要被社会淘汰了。
贩卖焦虑,对主体性弱的人最管用,这也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04
学习,意味着什么
然而,学习这个事情,对于主体性弱的人,是很痛苦的。因为知识不是作为客体在取悦人,而是在定义人:你总是不够好,你需要更多的知识技能完善自己,你才配活,才能幸福。
对于没有主体性的人,学习等于自我轰炸。多艰难啊。
主体性强大的人,不觉得需要学习进步来完善自己,反而吸收新东西特别轻松容易。就像海绵遇到水自然会吸收,而不是先觉得“我不好,我必须吸满水才够好”。
同时,主体性强的人,会拒绝那些损耗自己、不能愉悦自身的知识技能。
对于主体性强的人,学习等于愉悦自己。多自然呀。
多数家长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没有孩子会愿意学习,所以必须盯着孩子写作业。这些家长自己的主体性已经丧失,于是竭尽全力去摧毁孩子天生的主体性,直到孩子变得跟自己一样,整天散乱内耗的同时,自我逼迫上进,就觉得这孩子教育好了。
05
资源,是服务于人的
拿真诚和审美,愉悦我们自己,自由自在。
为人父母,并不需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因为孩子本来就好好的,天生就是美好而完整的主体。
我也不需要学习心理学完善自己,我并不需要被完善。心理学跟艺术、车子、房子等等一样,只是个工具,能愉悦自己就拿来享用,这足够了。
我不需要掌握多少种知识、拥有多高的修养、多么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买多少套房子来填充自己,证明我足够牛逼配幸福,我只需要直接幸福。
身外的一切,都是资源。现有的资源,能愉悦我的,就去享用;不能愉悦我的,即便大家都觉得好,也不必抓取,占有也是被占有;想要但暂时还没有的资源,做我现在能做且滋养自己的,最终成不成看命运安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