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里送黄蒸

千里送黄蒸

作者: 上岸的鱼去找猫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15:28 被阅读0次

文‖景农

古有缅伯高“千里送鹅毛”之深情厚谊,有关羽“千里走单骑”之兄弟义气,有苏轼“千里共婵娟”之美好愿景,今有母亲“千里送黄蒸”之牵肠挂肚。当然,此处用“千里”一词确实有点夸张,毕竟相隔不到二百公里。但在我心中,贴身的小棉袄远嫁他乡,这距离又何止千里之遥?

有人问了,这黄蒸又为何物?很宝贵吗?其实黄蒸就是一种家乡小吃,妈妈每年冬天都会做给我们吃。一直以来,我都以为黄蒸是家乡土话的一种叫法,以至于给别人介绍的时候,恨不得有八张嘴也说不清楚。直到前几天我上网一查,原来还真有这个东西,而且还是百度百科的词条,里面是这样解释的:黄蒸是一道以玉米面、软米、菜豆、红豆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蒸食,属晋东南的一种特色食物,主产于沁县等地。

每年刚入冬,母亲就开始忙活蒸黄蒸了。光是备料就特别麻烦,馅儿是秋天就已经打下来晒干的菜豆,淘洗干净后入锅用大火煮,直到煮得软烂再用擀面杖将其捣碎。为了增加甜糯的口感,母亲会在煮豆的同时往里面撒一把糖精。那时候家里穷,撒白砂糖的话需要很多,糖精就不一样了,不仅便宜,而且不需要太多就能有足够的甜味。接下来该准备面了,需要把自家种的黍米、小米、玉米按比例搭配好,比例若是配得不对,蒸出来的黄蒸不是瘫成一堆立不起来,就是硬得没法下口。接下来又是一阵淘洗、晾干,然后混起来送去磨坊磨成面。最后一道工序就简单多了,和面、包馅儿、上笼屉,一气呵成。那时家里买不起冰箱,天地间就是最好的冷冻柜。母亲一下子会做好多,先是各家亲戚都送一些,然后把剩下的放到一个带盖子的瓮子里,再把瓮子放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用不了几天,瓮子里的黄蒸就冻成硬邦邦的一大块,比石头还硬,吃的时候都得用手使劲掰。印象中,母亲蒸出的黄蒸从没失过手,无论口感还是色泽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别说那些亲戚了,就连我在内也是,一到冬天就特怀念母亲做的黄蒸,怀念那软糯的口感,怀念母亲忙碌的身影。

没想到过了几天,母亲突然打电话让我去车站接她。这大冬天冷飕飕的,加上母亲多年前就查出胃不好,不能受凉,我心头一惊,难道母亲病了?待我去了车站后,远远地看到母亲在候车厅等我,怀里抱着一袋子黄蒸,地上还堆着好多东西,有小米、白面、玉米面,还有自己新腌好的咸菜。我心头一热,一时不知道该对母亲说什么好。因为我知道,母亲一个人带这么多东西,需要倒三趟车才能到。

母亲在我这里住了一晚就要走,我提议让她再住几天。她却说家里还有一堆事等着她,什么采购年货、打扫房子、杀鱼杀鸡、得赶紧回。母亲就是这样,心里惦记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唯独没把自己放在心里。看着她上车后的背影,我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

千里送黄蒸

相关文章

  • 千里送黄蒸

    文‖景农 古有缅伯高“千里送鹅毛”之深情厚谊,有关羽“千里走单骑”之兄弟义气,有苏轼“千里共婵娟”之美好愿景,今有...

  • 诉衷情-知己

    朝阳云雾沐蒸融,晚秋欲残红。 村篱把盏舍下,知己畅言中。 溪水送,叶枯冲,送烦空。 相扶泪眼,千里之行,断望林丛

  • 边关烽火情

    窗外新芽今又黄,年年秋风送斜阳。 谁知千里从军客,戍边路上笑风霜。

  • 蒸炸黄

    蒸中有炸煎炸黄, 面里有莱味美香。

  • 周二早餐

    包子,油条,饺子,蒸黄桃,蒸紫薯与红薯,大米红枣粥!

  • 送家人避暑

    暑来避黄水,山深火难追。行车送千里,亲安心自随。 大暑,重庆酷热,父母与幼女难耐,驱车三百余公里送家人去清凉的石柱...

  • 杏石口店早餐 - 草稿 - 草稿

    板栗红薯蒸南瓜(黄楼院农场的板栗,自然乐章的红薯,南瓜) 萝卜丝蒸丸子(黄楼院农场的肉馅) 凉拌木耳 (选用...

  • 送黄燕

    人生恣意需尽欢,与君把酒敬敦煌 戈壁沙滩共点将,相逢一笑迎凯旋

  • 对联诗词:蒸

    金风送雨柳蒸露; 玉人吹笛花疏影。

  • 【七绝(新韵)】悼袁隆平院士

    当代/雕虫小吏(黄和平) 泪雨纷纷竟日飞,潇湘千里尽伤悲。 满城哀送国士去,暗有稻香同路归。 《中华新韵》五微 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里送黄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ut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