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内向-2】
首先,就像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反复提及的那样,性格的内向性/外向性,只是一种人格特征,它们有属于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不应该被过分提倡或贬低。
社交的质量也不应该依靠人数的多少和参与的时间长短划分,只关乎个人喜好和选择。内向/外向也不能等同于社交焦虑,更不能说明一个人社交技能的高低。
但我们今天谈论的假性内向者,ta们虽然在很多时候表现出常见于内向者的行为和特质,但其实并不像真正的内向者那样享受长时间的独处。Ta们仍然有着外向的天性,并在内心深处渴望热闹的人群。对于ta们而言,内心的外向者才是真正的自我,内向则是保护壳。不过ta们中的很多人,因上文中提及的几个原因,无法展现出内心真实的自我,甚至对自己的性格产生了“内向”的错误认知,从而更多地选择将自己孤立起来,而不是选择ta们真正需要的社交充电。然而,这种对社交有意无意的逃避和自我孤立,反而会给ta们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本质上作为外向者,社交才是ta们真正需要的获取能量的方式。社交需求无法被满足,短期会感到疲惫,且不知这种疲惫从何而来。长期以往,ta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会加重,还让会让人感觉自己的身体变虚弱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彼时,即使ta们想要社交,也没有能量和能力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许多假性内向者还没能看清自己。Ta们认为自己社恐、不会与人交往,把自己限制在“内向”的定义里。然而,我们对“我是怎样的人”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与他人相处时的自己,以及在社交中他人给我们的反馈。就像山本耀司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但如果假性内向者们把自己隔离起来,长时间得不到这部分来自外界对自我认知的补充,会更难以形成对自己的完整且相对客观的认知,更不要说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尝试改变了。
对于那些已经看到自己内心诉求的假性内向者来说,虽然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ta们长时间给他人内向的印象,他人很有可能不会主动与假性内向者亲近。如此一来,假性内向者们可能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反而更加拒绝社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