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开始对这些东西还并不是特别了解。
上大学之前就对新媒体这块儿蛮感兴趣的,填报志愿里面有一所学校我报的第一志愿专业就是新媒体,可惜没被录上,阴差阳错进了外语专业。
小学的时候并不怎么看课外书,初中的时候才对那些《意林》《读者》《哲思》等一类的杂志感兴趣,并且也比较喜欢以文字来寄托雨季少女的小心思。
晚上在寝室里跟室友聊天儿讲长大了要干什么的时候,我说:“我想,或许当个编辑。”
后来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想着可能不太挣钱。
我把想法告诉了那个小伙伴。
于是她突然一脸正经起来:“我们不应该以金钱论……”
没等她说完我继续说:“那我就当个主编好了!“
她抿嘴一笑。
年轻的时候总容易带着一股盛气和稚气。
高中的时候写的就比较少了,但是也曾有过两天假期赶完一篇两万多字中篇小说去投稿参赛的经历,尽管之后就没有后文了。
前面只讲了文字,我跟公众号的缘分还在后面。
那时候我仅仅知道的是,纸媒面临挑战,自媒体为王的时代,新媒体是个不错的东西。
上了大学后,本来想进校团委的我并没有找到招募的地方,于是去校团委新媒体报了名且过了面试(后来才知道校团委的人只有从院团委推荐进去);并且本来想的是锻炼一个不同的技能去校青协的外联部吧,结果阴差阳错进了宣传部,也是运营公众号的,并且我的排版基础技能都是在这里学到的。我在一边主练文字,在一边主练编辑,也渐渐多了解了一些。
但要说我真正想要开始做一个自己的公众号的苗头,其实应该是快要放寒假那段时间。
很多事情都指向它。
快要失恋和失恋那会儿,可能是神奇的大数据,知乎常常给我推荐一些类似的问题回答,我也是从那段时间才开始更多接触知乎的。后来又有给我推荐一些有关新媒体的、公众号的各种回答,我也更多了解起来公众号。
失恋前那段时间是比较迷茫的吧,脑子老是不在线犯迷糊,失恋后其实是好多了。我还要感谢那个他,他让一学期都没有动手码字的我重新拾起码字的爱好,在课余写下了两万多字的故事。
后来我发到了网上,那应该是我与自媒体的开始,尽管并没有很多人看到。
我也多看了一些有关公众号的回答,也多关注了一些公众号。
后来放了假还学了一个1分钱的课程。
朋友圈里校友晒起来自己一堆的证书。
同龄表姐也和朋友做了一个的公众号。
室友已经在假期兼职了好久。
我们早已经不是那个纠结自己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年龄。
长这么大,我还什么都没有。
想了很多东西,想来想去觉得如果一直考虑那么多,那就永远也没办法开始,于是我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就是现在的“青春季研究社“。
我的初心应该是:我相信总有什么东西是没有我们就不会存在的,我想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有形的东西。
自己写了几篇后我开始征稿,这就不是简单的写文了,要真正慢慢入手运营了,面临收支问题是迟早的,怕因此自己就容易走偏路,所以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的初心。
我在简书上写下自己的生活成长日记,知乎上互相学习,前几天又开通了头条号和百家号,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在五个平台上走,又写文又审稿又编辑又运营,那一段时间虽然睡得晚但是每天早上叫醒我的都是对阅读量的期待,想着有哪些稿还没有审、有哪些稿费还没有付,编辑是否有漏洞出错。
目前起步一个月,成效不大。
我深知这个东西很好入门,却不好坚持,我也害怕自己中途就放弃,所以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的初心。
庆幸的是我妈在知道我一直输出并且目前并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支持我坚持。
落俗在所难免,浪漫至死不渝。
我们在期待得到金钱的回报的同时,也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怀。
我有幸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他们中有希望用公众号来记录生活的,有希望来传递温暖的。
他们有跟我一样刚刚起步的经营着年轻的公众号,个人的、团队的、高中本科研究生的,也见识了一个人运营很多平台很多号的做的很优秀的。
开始做都很艰难,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陪伴也很温暖,自己好像是一个人,也好像并不是一个人。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经营的好,我想不管以后有没有做成我想要的模样,我都会有所成长吧。在这期间尝试学习不同的东西,也认识了一些优秀有爱的小作者和小伙伴。也许多年毕业后我还是会老老实实找个工作跟别人打工,但是当下我就是想做这件事,可能就算以后跟别人打工还是偏向这样的职业,倒也算积累经验了。
对,还是年轻。
年轻且气盛。
也就活一次,不妨大胆点。
所以我是否愿意陪一个公众号长大,答案很明显了。
如果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说的话,无非就是亲人伙伴的话,无疑是会愿意的,至于对于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创办的,就比如其他读者对于我而言,我也不能够确定,我能做的只有持续写出编辑出更好的图文。
话说回来,除了考学的问题,我大概也算是初中那群人里较早一批实现自己梦的吧,这不,就成主编了哈哈。
不说我们陪青社成长,我也希望青社能够陪读者们成长。
这也是我理想中的青社。
我是小young,很高兴认识不一样的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