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几个案例:
一、A男子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不出,他很想到外面去,像其他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但他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他常说“我很想改变”。
二、B很年轻,一直有个梦想,是成为一位小说家,但她总说自己写不出作品。原因是工作太忙,很少有时间去写。
三、D女子有位深受男士欢迎的“闺蜜”C,她很羡慕,她常常说“我很想变成C那样的女孩,众星捧月的感觉应该非常好”。
可以看出,上面的人都很想改变,但都还没有实现。生活中的我们,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想改变但不知从何改起或者觉得改变太难了,最后在纠结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呢?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案例一中的A并不是因为手脚发抖才无法外出,正好相反,A是因为不想外出,所以才出现手脚发抖。也就说,A的目的本身就是“不想外出”。同样地,B并不是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法写作,而是“不想承受写作的失败或改变”而太忙;D也类似情况。
这种属于心理学上的“目的论”,它区别于“决定论”。比如我们感冒发烧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只告诉你感冒的原因“你是因为昨天穿的太少而感冒的”,你会满意吗?大部分人都不会,毕竟我们正经受着高烧的折磨,我们是想变好对不对?
只告诉你原因就属于“决定论”,而阿德勒更强调“目的”,比如你感冒的目的是什么?你想改变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区别于我们日常说的“目的=意图”,这里的“目的”更多的是没有被自己识别出来的“目的”,但它又确确实实的影响着我们。就像上面的A、B和D,你要是问他们,他们一定会斩钉截铁地说“我想改变”“我想成为小说家”“我想变成C”。
但A呆在家里可能会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于是不想出去并且给自己制造“手脚发抖”这样的情绪;B既不愿意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意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她只想活在“只要我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这样的可能性中;而D呢,她觉得变成C会很幸福,说明她现在过的不幸福…这些“目的”让他们无法改变。
改变需要勇气。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无法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害怕未来会更加痛苦和更加不幸,所以即使现状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和安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