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为什么会有人呢?
当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开始思索自身存在的道理时,他才算成熟
论点: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基因在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错误理念:生物之进化是为其物种“谋利益”或者是“为其群体谋利益”;动物的行为方式一般是为了有利于其物种的永恒性,因为才有对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的利他主义
从发生在最低级的水平上的选择出发是解释进化论的最好办法
第二章:复制基因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其实是稳定者生存这个普遍法则的广义特殊情况
远在地球还没有生命之前,通过一般的物理或化学进程,分子的某种形式的初步进化可能就已存在。没有必要考虑诸如预见性,目的性,方向性等问题。如果一组原子因受到能量的影响而形成某种特定的模型,他们往往倾向于保持这种模型。自然选择的最初形式不过是选择稳定的模型并抛弃不稳定的模型罢了。 可是,我们自然不能因此认为,这些原理本身足以解释一些结构复杂的实体,如人类的存在。
原始的复制基因在复制拷贝时其精确程度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差错最终使进化成为可能。原始的复制基因大概产生过多的多的差错。不管怎么样,他们出过差错是确定无疑的,而且这些差错时积累性的。
复制因子的特性:寿命,生育力,复制准确性
竞争,任何导致产生更高一级稳定性的复制错误,或以新方法削弱对手的稳定性的复制错误,都会自动的得以延续下来并成倍的增长。改良的过程是积累性的。
复制基因的出现不仅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他们自己制造容器,即赖以生存的运载工具。能够生存下来的复制基因都是那些为自己构造了生存机器以安居其中的复制基因。
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第三章:不朽的双螺旋
DNA 分子做两件重要的事:一是进行自身复制,二是间接地监督制造了不同种类的分子——蛋白质
基因控制胚胎发育这一事实在进化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意味着基因对自身的今后生存至少要负部分责任,因为它们的生存要取决于它们寄居其中,并帮助建造的人体的效能
很久以前,自然选择是由自由漂浮在原始汤中复制基因的差别性生存所构成的。如今,自然选择有利于能熟练地制造生存机器的复制基因,即能娴熟的控制胚胎发育的基因。在这方面,复制基因和过去一样是没有自觉性和目的性的。相互竞争的分子之间那种凭借各自的长寿,生殖力以及精确复制的能力来进行的自动选择,像在遥远的时代一样,仍在盲目地,不可避免地继续
基因没有先见之明,他们事先并不进行筹划,某些基因比其他一些更甚。但决定基因长寿和生殖力的特性并不像原来那样简单,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现代复制基因具有高度群居性
任何一个个体基因组合的生存时间可能是短暂的,但基因本身却能够生存很久。它们的道路相互交叉再交叉,在延续不断的世代中一个基因可以被视为一个单位,它通过一系列个体的延续生存下去。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只发生在性细胞即京紫和卵子的发生过程中)
本书中基因的定义: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部分,它能够作为一个自然选择的单位对连续若干代起作用
遗传单位越短,它生存的时间(以世代记)就可能越长
我们设想的构成遗传单位的较小亚单位可能很久以前就已存在了,我们讲遗传单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创造的,意思是说,构成遗传单位的那种亚单位的特殊排列方式在这一时刻之前不存在
一些先前存在的亚单位,通过交换偶然聚合在一起是组成一个新遗传单位的通常方式。另外一个方式称为基因点突变。另外一种不常见的,但具有重要远期后果的错误或突变叫做倒位,染色体把自身的一段在两端分离出来,头尾颠倒后,按这种颠倒的位置重新连接上去
在任何称得上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的实体中,我们都会发现自私性
基因是不朽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被描绘为接近于值得赋予不朽称号的遗传实体
在有性生殖的物种中,作为遗传单位的个体因为体积太大而且寿命也太短,而不能成为有意义的自然选择单位
自然选择的最大的切合实际的单位——基因,一般介于顺反子同染色体之间。基因之所以成为合适的自然选择基本单位,原因在于它潜在的“永恒性”,主要由于他们善于制造生存机器。这些基因对其寄居其中的一个个连续不断的个体的胚胎发育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就使得这个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要比其处在竞争基因或等位基因影响下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然是好的
就一个基因而言,它的许多等位基因是它不共戴天的竞争者,但其余的基因只是它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如温度,食物,捕食者或伙伴是它的环境一样
促使其个体死亡的基因称为自私基因,半致死基因具有某种使个体衰弱的作用,这种作用增加了由其他因素而死亡的可能性。人和基因都在生命的某一特定阶段对个体施加其最大的影响,致死和半致死基因也不例外 基因库中的晚期活动的致死基因比早期活动的致死基因稳定得多,因为只有生殖过后致死,才能将致死基因遗传下去
性到底有什么益处?理论家们习惯于认为个体总是想最大限度的增加其生存下来的基因的数目。根据这样的说法,性活动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因为只有50%的基因遗传下去了,而像蚜虫那样,直接“芽出”孩子,就会是分毫不差的复制品。这一明显的矛盾促使某些理论家接受群体选择轮,因为他们比较容易在群体水平上解释性活动的好处:性“促进了在单个个体内积累那些以往分别出现于不同个体的有利冲突” 但以基因的观点来看把个体看做由长寿基因组成的临时同盟所造成的生存机器,这一矛盾看起来就可以解释了。有性生殖对无性生殖就被认为是在单基因控制下的一种特性,一个“负责”有性生殖的基因为了它自私的目的而操纵全部的基因,负责交换的基因也是如此。有性生殖对于个体的其他基因是否有好处,比较而言就无关紧要了
第四章:基因机器
作者把躯体视为基因的群体,把细胞视为便于基因的化学工业进行活动的工作单位
为了进行竞争和斗争,在共有的躯体内存在一个中央协调的系统必然比无政府状态有利的多。时至今日,发生于基因之间的交错的共同进化过程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以至个体生存机器所表现的集群性实质上已不可辨认
生存机器的行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这就是明显的目的性。
负反馈
基因也控制它们所属生存机器的行为,但不是像直接用手指牵动木偶那样,而是像计算机的程序员一样通过间接的途径。主要是时滞问题
基因必须完成类似对未来做出预测那样的任务。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对未来作出预测是有一定风险的。生存机器的每一决定都是赌博行为,基因有责任事先为大脑编好程序,以便大脑做出的决定多半能取得积极结果
在一些难以预见的环境中,基因如何预测未来是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一个办法是预先赋予生存机器以一种学习能力
那些能够模拟未来事物的生存机器,比只会在实际的实验和误差的基础上积累经验的身故承诺及其棋高一筹。实际的实验既耗时间又费力,明显的误差常常带来致命的后果。模拟则既安全又迅速 模拟能力的演化似乎最终导致了主观意识的产生 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它们的主人即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大脑不仅负责管理生存机器的日常事务,他也获得了预测未来并做出相应安排的能力。他甚至有能力拒不服从基因的命令,例如拒绝生育它们的生育能力所容许的全部后代
一个操纵利他行为的基因指的是对神经系统的发展施加影响,使之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的人和基因
联络:一个生存机器对另一个生存机器的行为或其神经系统的状态施加影响时,前者就是在和后者进行联络 联络信号的逐步完善对发出信号者和接收信号者都有益 每当一个联络系统逐渐形成时,总会出现某些生物利用这个系统来为自己谋私利的风险 每当不同个体的基因之间发生利害冲突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说谎,欺骗等行为以及用于自私目的的联络手段等情况,这包括属于不同物种和相同物种的不同个体 作者认为,从一开始,一切的动物联络行为就掺有某种欺诈的成分,因为所有的动物在相互交往时至少要牵涉某种利害冲突
第五章: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控制其生存机器从而充分利用环境的基因,包括充分利用相同和不同物种的其他生存机器
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竞争体系内,除掉一个对手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其他的竞争对手很可能比你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另一方面,有区别地把某些特定的竞争对手杀死,或至少与其进行搏斗,似乎是一个好主意
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ESS。它一旦形成,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的策略都不可能与之比拟。在环境的一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短暂的进化上的不稳定阶段,甚至可能出现波动。但一种ESS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偏离ESS的行为将要收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ESS与群体选择不同。ESS种群的稳定不是由于它特别有利于其中的个体,而仅仅是由于它无内部背叛行为之隐患 ESS一般是以不对称现象为依据的有条件的策略
基因被选择,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状态下的“好”,而是由于在基因库中的其他基因这一背景下工作得好。好的基因应能够和它必须与之长期共同生活与一系列个体内的其余基因和谐共存
基因库是由一组进化和是哪个稳定的基因形成的,这组基因成为一个不受任何新基因侵犯的基因库。大部分因突变,重新组合或来自外部而出现的基因很快就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这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重新得到恢复。新基因侵入一组稳定的基因偶尔也会获得成功,即成功的在基因库中散布开来。然后出现一个不稳定的过渡阶段,最终又形成新的一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发生了某种细微程度的进化 按进化策略类推,一个种群可能有不止一个可选择的稳定点,还可能偶尔从一个稳定点跳向另一个稳定点
第六章:基因种族
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这样的利他主义处于基因的自私性
基因有一些比较合乎情理的办法识别存在于其他个体中的其自身的拷贝
问题在于动物如何识别自身的亲缘关系
肯定性对利他行为也有影响,比如妈妈能肯定孩子是自己的,但不能肯定弟弟是真的弟弟,有可能只是基因容貌相似
预期寿命也是重要的变量
第七章:计划生育
作者把行为分为生育新的个体和抚养现存个体。个体生存机器必须做两类完全不同的决定,即抚养的决定和生育的决定。 在一定程度上,抚养和生育必然为占用某个个体的时间和其他资源而相互竞争。抚养和生育的各种混合策略,如能适应物质能够生态上的具体情况,在进化上是能够稳定的。单纯的抚养策略在进化上不可能稳定。抚养只有作为混合策略的一部分,才能取得进化上的稳定——至少需要进行某种数量的生育活动
有一点可以肯定——野生动物的数目是不会无限制的持续增长的 野生动物几乎永远不会因衰老而死亡:远远等不到它们老死,饥饿,疾病或者捕食者都可以使它们丧生
分歧在于:动物的控制生育是否是利他性的,为了群体的整体利益而控制生育,还是自私性的,为了进行繁殖的个体的利益而控制生育
瓦恩-爱德华认为,个体生育的数量是对于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最适度,也是一切个体应力图实现的最适度 拉克认为,个体之所以调节生育数,绝非出自利他性的动机。他们不会为了避免过多的消耗群体的资源而实行节制生育。它们节制生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它们现有子女的存货数,它们的目标同我们提倡节制生育的本来目标恰好背道而驰
亲代个体实行计划生育,为的是使它们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适度的数值上
第八章:代际之战
亲代投资: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的任何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因为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 这个概念的计量单位非常接近于具有实际意义的单位,亲代投资是以缩短其他幼儿预期寿命的程度为其计量单位的,包括已出生的或尚未出生的幼儿 亲代投资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计算方式,因为它过度强调亲代的重要性而相对的贬低其他的遗传关系。最理想的应该是利他行为投资这个概念化的计量单位。我们说个体A对个体B进行投资,意思是个体A增加了个体B的生存机会,但以牺牲个体A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其他个体的投资能力为代价,而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均需按适当的亲缘关系指数进行加权计算
对一个母亲来说,在对子女进行投资时如果不是一视同仁,是否会有好处,也就是说,她是否应该有所偏爱
人到中年,一个妇女如果继续生育子女就不能集中精力对孙子孙女进行投资。因此,使母体在中年丧失生殖能力的基因就越来越多,这可能就是妇女停经现象形成的原因
布谷鸟把蛋下在别的种类的鸟的巢里,先出生的小布谷鸟会把其它蛋全部摔掉,来获得养父母的所有资源
一个幼儿从其自私行为中得到的好处可以超过它因损害到兄弟姐妹的利益而蒙受损失的两倍有余。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断乳时间的例子一样,亲代与子代之间便会发生真正的冲突
在世代的斗争中到底哪一方有更大的可能取胜是没有一个总答案的。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自带乞求地理想条件与亲代企求的理想条件之间的某种妥协
自然选择往往有利于表现自私行为的幼儿,促使幼儿进行欺骗的基因在基因库中处于优势地位 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第九章:两性战争
假如双亲的一方在对每一子女进行昂贵的资源投资时,其付出的份额比对方少,她或者他的景况就会好一些;这是由于他或她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同其他性配偶所生的其他子女身上,从而她或者他的基因有更多的繁殖机会。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个配偶都设法利用对方,试图迫使对方多投资一些。
实际上,个体是不能够随意选择自己子女的性别的,但基因倾向于使个体生育一种性别的子女还是可能的
基因的某些影响只在一种性别的个体中表现出来。这些影响称为性限制基因影响
自然选择有利于首先抛弃对方的基因,这仅仅是因为自然选择对随后抛弃对方的基因不利而已
凡一种性别的成员偏离其适中的稳定比率时,这种倾向必然受到另一种性别在策略比率方面相应变化的惩罚,这种变化对原来的偏离行为发生不利的影响。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SS)因此得以保持
未来的配偶必须为它筑造一个巢,这种要求是雌性个体约束雄性个体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不妨说,只要能够使雄性个体付出昂贵的代价,不论是什么,在理论上几乎都能奏效,即使付出的这种代价对尚未出生的幼儿并没有直接的益处
第十章:你为我搔痒,我就骑在你的头上
群居生活可以为一个自私个体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
自私的兽群模型说明,自私的动机将会促使每一个个体试图把自己挤到其他的个体中间以缩小各自的危险区。这样,集群迅速形成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稠密
第十一章:觅母:新的复制基因
我们人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文化”
文化的传播有一点和遗传相类似,即它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尽管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传播是有节制的
文化传播并非人类所独有
作者认为,如果有一条适用于所有生命的性质,那就是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基因就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普遍存在的复制实体 还有一种新的实体,那就是文化,作者称文化的汤为觅母
广义的说,觅母通过模仿的方式得以进行自我复制,但正如能够自我复制的基因也并不是都善于自我复制一样,觅母库里有些觅母比另外一些觅母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功,这种过程和自我选择相似
作者猜想,相互适应的觅母复合体和相互适应的基因复合体具有相同的进化方式。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为其自身利益而利用其文化环境的觅母。这个文化环境包括其他的觅母,他们也是被选择的对象。因此,觅母库逐渐取得一组进化上稳定的属性,这使得新的觅母难以入侵
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基因集体迟早要消亡
人类的一个非凡的特征——自觉的预见能力——可能归因于觅母的进化,也可能与觅母无关。自私的基因没有预见能力。它们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复制基因。它们进行自身复制,这个事实再加上其他一些条件意味着不管愿意不愿意,他们都将趋向于某些特性的进化过程。这些特性在本书的特殊意义上,可以称为是自私的
人类可能还有一种非凡的特征——表现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
即使我们着眼于阴暗面而假定人基本上是自私的,我们自觉的预见能力——在想象中模拟未来的能力——能够防止自己纵容盲目的复制基因干出那些最坏的,过分的自私行为。我们至少已经具备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顾我们的长期自私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自私利益。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在必要时,我们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输到我们头脑里的自私觅母。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地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这种利他主义在自然界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第十二章:好人终有好报
囚徒困境
在简单博弈里,我们可以预见“背叛”是唯一的理性策略。但重复博弈并不相同,它提供了许多选择范围。简单博弈里只有两种策略,合作或是背叛。但重复博弈则可以有很多我们想象得到的策略,并没有任何一个是绝对的最佳方案
通过策略之间的相互对战,算出了赢家策略的两个特点:善良与宽容 成功的策略取决于你的对手的策略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第十三章:基因的延伸
自私基因理论核心中有个矛盾很令人不安,这个矛盾存在于基因与生命的载体——生命体之间。在一些章节里,基础的理性思维是从基因角度出发考虑的。如果失去了基因的角度,生命体便失去“关照”其繁衍成功率与亲属的理由,而会转为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他自身的寿命。这两种对于生命的思考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达尔文主义者通常只选择那些表现型有助于或有害于生物体生存或繁殖的基因予以讨论。他们倾向于不考虑基因本身的利害。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理论核心的矛盾。如果一个基因的表现型只对其自己有利,却对整个身体的其他基因有害呢?
在传统的定义里,基因的表现型可见诸于其对身体的作用。但我们将看到,基因的表现型需要从其对整个世界的作用这一角度去思考
基因表现型对自身,对无生命的石头,乃至其它生命体都有影响
生物体自身的基因与寄生生物的基因可以都看作生物体的“寄生虫”,但两者有分歧,这份气来自于他们离开生物题身体的方式,进入另一个身体方式的不同。 对于任何寄生生物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它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方式是否和宿主的基因相同?如果不同,作者认为它通过各种方式损害了宿主。但如果相同,寄生生物可以做的便是帮助其宿主生存并繁衍。随着演化进行,它将不再是一个寄生生物,而将于宿主合作,甚至最终融入宿主组织,完全无法辨认其原为寄生虫。
我们自己的基因互相合作,这不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同一个身体,而是因为它们共享一条未来的出路——精子或卵子。任何生物(比如人)的基因如果可以找到一条非常规的,不依赖精子或卵子的出路,它们会选择这个新方向,并表现的不再合作
动物行为倾向于最大化此行为基因的生存,无论这些基因是否在作出此行为的动物体内
个体基因如果想要成为有效的基因载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所有其中的基因提供相同概率的,通往未来的出口通道。这对于个体狼是成立的,但对于狼群则不成立,基因需要自私的争取其自身身体的所得,牺牲狼群中其他基因来取得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