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接近变疏远,由疏远变接近》

《由接近变疏远,由疏远变接近》

作者: 岁月印刷馆 | 来源:发表于2022-07-13 09:57 被阅读0次

    *此文较长的,如果您不想浪费时间可以看“*”mark 的地方,会方便些啦~

    要怎么样的看待身边的人,这是个很深的问题。

    如果说以平常的角度看,首先就是对这个人的长相会做评价。由于审美的不同,在面对不同长相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往往会从疏远变得接近,或者从接近变得疏远

    在这个角度上,长相不佳的人是不占优势的。因为站在的审美的角度上,大众对丑的人往往会敬而远之;而对有颜色的人会产生莫名的好感。

    最简单的例子,在街上走路,先是走来位长发靓女,发梢在肩膀上跳动,长得十分出众,结果她快速地走开,并没有看见你。而你走了两步,有个破烂衣裳的乞丐正沿街乞讨,长相我就不细酌了。

    对比这个情景,想必我是不需要再解释了。

    在这对类似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抛之不谈,只说些实的感触,你当下的反应肯定是靠近美,这个也是没怎么不好意思的。是人类的正常反应。

    *但人是个多维的个体,如果只从这一面看,或许并不出众,但只要换个角度,或许能看出他不同的地方(在这不用“闪亮”或“出众”)。刘震云老师在他参加节目之前有见过这个“芳名”(看起来是特别有气场一个名),可人上了节目,当现代泡沫化的滤镜抹开后,映入我眼帘的是乡村老师的形象。由于我并没有读过他的书,或者看将他小说翻拍的电影或剧,所以给我的第一感触就是这样。可他的话说的很有深度,对事物的洞察力很有一番见解,这一下就把他“乡村教师”的形象抛开了。在说到话题的争议时,他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并不是‘对与不对’的争论,而是‘对’的争执。”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会产生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在面对争执的时候,往往又会通过自己的见识做庇护,或者盾牌或矛,其实目的并不是为了驳倒别人,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我听了之后大为惊叹,毕竟是位作家,即便是在闲聊,却道出些出奇的人事。让我再次被“人不可貌相”给击倒了。(推荐大家看最新一起的嚮往,很有意思呢~)

    *有深刻思想的人总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又会给你打开一扇本就透明的窗,不需要戴眼镜,你重新再透过窗户看世界的时候,不禁会想“为啥之前的我像个孩子”。

    对于这样的人,你又会有自觉的靠近,与我,就像是在井底生活的癞蛤蟆,突然一天有位高僧走来,在井边讲义,我会不计任何代价离他近些,以求能得道,投胎之类的。

    那么在这个时候,人对事物的态度又潜在的发生了变化:*由接近变疏远,由疏远变接近。

    发生这样悖反的关系,是因为有个根本性的原因:“智慧”。

    或者说有思想。

    *这个存在了已久的事物,让人们对其永远充满了新鲜感,会不自觉地想要接近,获取自己所需的养分,从而完善自己的生命缺口。理解某些形而上的概念本身就很不容易,当然了,这会存在假定性,需要自己判断的地方就千万别偷懒,要抱着些质疑的态度,在得出结果前,别轻易的“假定”。

    但在看待人的问题上,大家会很自觉地靠近,因为有思想的人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气味,会让凡夫们不自觉地靠近,这是造物主很奇特的创造方式,别问我,问造物主吧。

    *所以,在看待身边的人时,要多留个“心眼”,或许这个人的长相不出众,但有古奥的灵魂,深邃的思想。又或许在性格方面有突出的地方,很有亲和力,待人接物很有礼节,之类的。

    尝试以多维的视角看待人世,看待人,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彩。

    打了这么多,累了,不打了。

    ps:在微博搜索”雪鹿背個小信箋“~ 平常會分享個人詩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接近变疏远,由疏远变接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bz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