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没有与任何人有过深入的交流。微信联系,只剩下格式化、象征式的招呼以及程序化的汇报。顿感无趣、无聊、无味。
生命与生命,本是心与心的温暖,但因为面子,或者外在的诸多物质性的东西,使我们变得像机器人一样,却还乐此不疲。因为我们的心完全被遮蔽了。我们困在对物质的追逐中,不断地打捞属于我们的幸福,打捞金钱,希望金钱能带给我们快乐。
我们有些人打捞了几十年,直到中年,一张张美丽无比的面孔变成了唠叨大妈的黄脸,一个个生龙活虎、飒爽英武的青年变成了油腻大叔,我们所追寻的梦想在哪里?我们曾经的激情在哪里?我们的希望变成了绝望,我们又把绝望转变成希望,并寄托在孩子身上,想尽办法逼着他们上培训班,看到他们玩游戏,便紧张得浑身冒汗。
今天一个朋友说,她的孩子高考那一年,连空气都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那紧张令她都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会爆炸。
还有一个朋友诉苦,她的孩子距高考只有200多天了,但每天只是拿着手机玩,或者躺平睡大觉。她家在市区,每天要从市里赶到县城的学校,儿子见到她没有多余的话要说,还对她的过度关心表示厌烦。她心里焦虑得跟什么似的,可是却毫无办法。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们到底是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想逼孩子发疯?
当然,家长绝对是想让孩子幸福的,可是为什么不现在给他一个轻松幸福的氛围呢?幸福明明当下就可以实现,我们却把美好的期待放在未来,又未来,不知那未来到底在何处等着我们。
未来,它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它不是吊在前方的一块葱油饼,跨过几步就能摘到。如果当下做不到,未来又如何做到呢?我们想过没有?
其实,我们只需要相互平等地,和谐地相处,像朋友一样,敞开心聊聊天,让心中的爱真正流淌出来。这聊天,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只是让彼此实现能量的自然流动,让他能理解我,让我走进他的心里;让他知道我在想什么,我有多么爱他;让他知道,他喜欢的,我也喜欢,他感兴趣的,我会支持他。只因为,我是他的亲人,除了亲情,我也愿意做他真诚的朋友。
“如果你能感动一个人,就能改变一个人。”自从看到《空海浪花》里的这句话,我就把它深深地铭刻在心里。这句话里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其实我们不需要改变一个人,我们只要改变自己就好,改变自己的态度,卸下自己的控制,迸发我们的激情,走进孩子的心里,用心灵之大爱,而非头脑之期待托起我们的孩子。
心是无形的,ta并不仅仅是靠名声、地位等等能够托起。ta更需要来自爱的滋润,来自温柔的抚慰,来自无条件的平等以待。当爱能够在彼此之间流动,孩子又怎会忍心让亲人焦虑?即使他暂时无法有好的呈现,也是因为,他凸起的时机还没有来临。
那天,当我看到二十几岁的女儿,床上齐刷刷堆满了几十个布娃娃时,我认真审视着这些娃娃,与女儿一起大笑起来,并畅聊许久。一份爱在彼此间流动,深深感动了我,让我觉得,我能有这份亲情,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也是在那一刻,希望女儿能通过考试得到“铁饭碗”的期待,也在一瞬间消隐了。
孩子的人生,并非我们能决定。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是全然地接纳,全然地去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