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惊为天人,这几年原生家庭的话题一再被提起,甚至有的人直接将自己的不幸全部归因为原生家庭的悲剧,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所以有“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说法。
很多时候我总会在想,为什么原生家庭的影响会如此巨大。在我们传统教育里,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权威掌控,从小到大的教育又不断深化子女绝对服从思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天堑,偏偏中国父母又是全世界对子女期望值最高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自古就有,倾斜家庭大半财富资源用于子女教育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现象。
如此就产生了诸多问题,身份的不对等消释孩子的决策权。中国父母将自己的未来全部押在孩子身上,因此为了让孩子走向自己预设的道路,不断干预孩子在成长路上的选择,大到孩子的专业、学校、工作、择偶,小到孩子文具、衣服穿戴、兴趣爱好的选择。
但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主决策的欲望越发强烈,对父母的安排抵触和反抗心理越发强烈,很多家长因此不适应,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在孩子身上投入那么多,为什么孩子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呢?纪伯伦的这首诗给出了答案“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是的,很多家长把“给予想法”当成是“给予爱”了,爱让人身心愉悦,而想法让人感到负担。随着孩子的成长,思想的逐渐成熟,父母的掌控能力日渐减弱,尤其是当孩子工作,经济也实现独立以后,父母逐渐退出孩子的生活,然而习惯了服从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放手人生,往往会不知所措,不会做决策,甚至主动放弃决策的权力,他们很难意识到不管做出怎么的选择,都需要自己承担代价,有的人能很快适应过来,转变自己的角色,而另一些人,则浑浑噩噩,过上了随波逐流的人生。
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另一种人,直至成年,父母依然没有放弃对孩子掌控权,这类人就是现在谈虎色变的“妈宝男”“妈宝女”,习惯了被父母支配的人生,自主意识完全坍塌,即便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也很难有身份意识转变的认知,将父母的掌控主动引入自己的小家庭中,用父母的权威逃避自己在婚姻家庭中的职责,因此广为诟病。
“凤凰男”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掌控,在孩子的成长时期,不断灌输父母已经拼进全力为孩子谋取一个美好的未来了,因此孩子必须要回报,这样的家庭大概率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传统观念认为男孩更能成才,因此将资源倾斜到男孩身上,就像一群赌徒,用现在的资源赌孩子的未来,一旦孩子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就到了收获的时机,不断向孩子索取,更可怕的是,这种以爱为名的利益交换,在孩子看来并无不妥,甚至不断向伴侣灌输“父母不易,要对他们好”的思想,将家里的资源补贴到原生家庭,也是广大网友鞭挞的一种类型。
这些年,各种父母、继父继母虐待子女的新闻层出不穷,比起传统的中国式父母,这类父母属于完全不负责任,不敬畏生命,对孩子非打即骂,严重的甚至失去了生命,这类父母不是简单的没有承担抚养义务,更是枉为人,完全没有做人的底线,当拥有一个他们可以完全掌握,毫无还手之力的孩子后,孩子可怕的遭遇可想而知。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她借由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你可以给予她爱,但不能将你的想法强行加之于她,她是独立自由的灵魂,她来到这个世上有她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是天性赋予她的,而不是你预设给她的,敬畏生命,尊重自由,我想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