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瑛姑,金庸笔下的一个配角,又称刘瑛 ,绰号神算子。 这位女士暴戾急躁,阴鸷狠毒,为报仇而借刀杀人,绝不可爱,但与其说她可厌,毋宁说她可怜。瑛姑十月怀胎,诞下老顽童的儿子,后来被裘千仞蒙面假扮侍卫击至重伤,图谋她求段王爷消耗功力相救。谁知段皇爷看见孩子裹身的肚兜,绣着鸳鸯戏水及词句:“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正是她先前送给周伯通的锦帕制成,竟因妒恨不肯出手。瑛姑见着孩子在痛苦中垂死挣扎,头发为之变白。从此复仇、救周伯通出桃花岛,成为瑛姑的生存目标。
后瑛姑隐居于山西南部的黑龙潭中,养一只九尾灵狐,杨过和郭襄为了救被霍都打伤的史家三兄弟,需要九尾灵狐的血来到黑龙潭求瑛姑,这时一灯带着奄奄一息的裘千仞(被金轮法王打伤)求面瑛姑,请他原谅,瑛姑说只要见到周伯通就原谅,后来杨过去百花谷劝解周伯通,故事结局老顽童和瑛姑、一灯大师一笑泯恩仇,三人结伴而居,隐居于百花谷。

每每读来入境,我都会感慨金庸大师作品里的三个人物:一灯大师,老顽童,以及瑛姑,尤其是最后结局,三位爱恨缠葛的武林高手竟然住在一起养老,三个人纠扰了一生,恩怨了一生,当青丝暮雪、前嫌尽释的时候,终于放下了前尘往事,一起住进了百花谷,金庸老先生的这段安排可以说是完美。 细细想来,大师主要是想让这些人设都放下了心中的那些执念,夺妻杀子这样天大的仇恨都要放下,他是在警示后人,放下执念,否则太疼。
最近的自己也似乎隐约哪里作疼,其实现实生活里,即使是最小规模的两性战争,女人往往也是从同性下手。因为弱势的女人通常认为自己是不如男生的弱者,思维惯性而已。还好,我这人忘性大,本性不喜欢在恶事里做情绪纠结,与其听别人说这人聪明那人啥,真倒不如让人夸我傻大姐来的似乎更受用。

昨天晚上临时请一个即将离职的姐姐吃饭,她说自己前一晚上就想通了,绕着那片荷塘,对自己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边说边双臂摆动做轻松状,其实我不懂她为啥有这样的想法来。想起一位职场大哥告诫,螳螂的胳膊是长,怎么能指挥交通呢?况且职场上的聚合是常态,心理太脆弱的人放不下的往往是自己的面子和由此产生的情绪上的悲伤。我常常在心里暗自忖度让我惭愧的”为母则刚“这句话,它不应该在职场上也具备统一性吗?
我是一个整天嘻嘻哈哈,喜欢开玩笑的人,但骨子里也是一个悲伤的乐观主义者,也许正是这相同的悲伤吧,我被她的表现击到,让我在那一刻,除了同情,产生了要更加热爱生活的欲念。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多爱护自己才是面对一切世间不堪的最佳法则。

且不说她为啥离职,于我内心就是觉得大家都是受雇于人他,即听命于人,领导的决定不会轻易改变,既然说离职,为什么还想出要退一步,不退又能怎样?这貌似曾经维持的执念听起来苍白无力,看来还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核心。打破的旧执念被维持的头重脚轻。也极有可能是我这个人天性驽钝,不太理解其中含义吧。职场上有的人是生菜,不甜不咸口味适中,老少咸宜,有的人是鱼腥草,发苦发涩,碰到喜欢爱这一口的人还好,碰到讨厌起来还真是往死里被讨厌的,那就没辙儿,这毕竟是人性中固有的执念。虽然这么多年来我已经学会尽力掩饰,但是在现实世界给的教训面前依旧屡教不改。
我问起办公室一位在瑞士读完研究生的小男生,他给我讲在瑞士爬山遇到雪带的危险经历,不慎下滑十余米衣服右侧渗出血迹,攀爬自救中手指也受伤,我不禁好奇的询问,那在至少5秒的时间里,你脑海里没有闪出电视里上演的危机时刻,毕竟那时人充满了恐惧,都在闭眼想象自己后面的惨景,他说没有,想着如何自救扒住雪块,减轻身体的疼痛迅速求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心灵和意念十分鲜活的年轻人,大都数身边的人都表现出了多少有些迟钝的思维惯性,连在职场上去自救的意识也被淡化,当然生活远比电视剧复杂以及精彩。

看来肉体意识通常是有疼痛唤醒的,那么精神的疼痛呢?难道孟姜女非得看到长城才能为死去的丈夫嚎啕大哭?如何认清自己,审时度势,及时止损,其实才是一个人立世的根本。
于我看来,人到中年,更需要看重的是时间成本,如果你在不适合的岗位上消耗,那付出的代价是双重的,既不成长还在空耗生命,不受认可更没有成就感。严重的话,生出的悲伤都会你的梦里发酵,在黑暗的梦海里让你窒息,淹没你,让你不能呼吸。
没有一位貌似多理想的职场人能具有不断的生长期,像昆虫享有完整的蜕变:从卵粒到幼虫,从成虫到完全羽化。。。。。。每个今天都是由昨天酝酿而成,并且酝酿出陌生的明天。当下的我们都应该领悟,看淡人性,让这一切能安静下来,慢慢享受品味这个过程。

所有这一切引发的“疼”,归根于我们都是入世俗人,不能像一灯大师能看破红尘,达到一个很高的修为,也不能学老顽童,聪明灵动可以随心所欲游戏人间,但切不可做瑛姑,她一生的爱恨情仇都是个悲剧,幸亏习武的女人身体素质过硬,一般女子早气的得病死了。裘千仞这类害人的人我不耻,就不提了哈。
现代职场人对成长提升、保持自我,诉诸内心的需求等等这些词汇都不陌生。可是用于捍卫这些理念的不是通过阅读去达到心理的构建,更愿意看着手机上的微信“碎片”去“应征自己的心理”,就像更多人知道的是扎克伯格,并不关心巴尔扎克怎么说。所以所谓的提升往往看着都像是宋丹丹演小品那架势“好家伙,相当热闹,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此处请各位读者脑补下小品情境,毕竟宋是艺术家,演技不俗。而我们不是,我们是要踏踏实实工作生活,老老实实做人处事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人人的内心里都要有敬畏的事物,不必是如何谦恭的信仰,但至少是让你能保持某种安身立命的原则,人生草木间,不能因为能忍受平庸而心安理得,更不能苛求完美而愤世嫉俗,苛责挑剔他人,随遇而安的生活,上班,下班,读想读的书,想愿意想起的事,继续被沉重的事打击,被袖珍的烦恼困惑,生活中遍布的细刺,会把我们磨的粗粝和平静。
但我依然要像一只能在夏日树荫里被照耀的蝉,褪下金黄的蝉蜕后,我的那些过往依旧在阳光里,温柔无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