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
文/艾草青团
我曾经看过一句话说:当代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那一点念想,都折叠在古典又新潮的“江南”两个字里。其实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念想,更是折射在“江南”这两个字里。江南是每一个文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寄托了所有人的梦想。
诗人顾城曾说:在现代中国,隐性文化的一面,几乎消失了。人也离开了他的传统生活和自然情味,开始妄想妄动,就像离开水的鱼那样妄然。满街都是茫然的人,一阵风就能吹起所有的尘土。其实不然,江南始终是我们心中承载隐性文化的地方。每一个为了功名利禄奋斗的人,心中依然会有一片专门为江南预留的角落。
江南,不仅仅是一片地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地理上的江南仅指长江以南,但文化上的江南区域其实较为模糊,没有一个确切的边界,是苏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江西北部。江南核心区是所谓“水乡江南”。
奠定江南文化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晋朝时期,相比于北方的战乱,江南较为安定。魏晋南北朝多个朝代在江南建立政权,让江南得以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在文学、艺术方面大放异彩。奠定了日后文人心中最理想的江南的样子。唐朝之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富庶的生活,推动着江南文化的发展。从此之后,江南再也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
它是小桥流水,是青石板路,是烟雨朦胧。说到江南,我们想到的是《陶庵梦忆》、《闲情偶寄》,是一种带有情趣和审美格调的生活方式。隐逸在人间,却又不失烟火气。想到江南,可以扫去我们心中全部的浮躁,那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诗和远方。
提到江南的第一个画面,是水面上的乌篷船。乌篷船上有惯看秋月春风的渔夫,好像还能听到欸乃之音。水边是青瓦白墙,烟火人家。可能还可以在下着雨的巷子里看见窈窕的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
余光中曾在一首诗中写下:春天,想起唐诗里的江南。其实何止是春天,一年四季的江南都有令人惦念的地方。诗里的江南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自在、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美丽、是“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的烟火气。
中国人心里江南,不仅仅局限于眼里所见的江南美景,更是一份对于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我一直觉得江南是每个文人做山水画时的参考。唐代王维开创了水墨山水之后,五代十国的董源以“专写江南真山”开创了江南山水画派。古人将自己心中对于江南的所有幻想都记录在画上。
我最喜欢的是元朝那段时期的山水画。元朝之时,当权者不是汉人,汉人大多不得志,将心中的郁郁寄托在山水画中。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都是文人画高手,也是江南人士。山水画中寄托着他们隐逸遁世的思想。他们以江南景色为依托,勾勒出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境地。
江南,对于每一代的人而言,都是心中可望不可求的地方。
如今的江南依然富庶,但难免沾染上商业的污浊之气。旅游胜地杭州、乌镇人满为患,早已不见旧时江南的清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江南的向往,因为江南早已超脱出一个实体,而成为心中桃源之地。走过如今的江南,我们或许有失望,却依然向往着古代杏花春雨江南的模样。
江南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