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一座非常低调的博物馆,它没有陕西历史博物馆那么气势恢宏,也没有兵马俑博物馆那么人山人海。但是,它却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至今收藏着众多国宝级的文物,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和墓志4000余件,藏品时代系列完整,跨度达2000多年。因此,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西安碑林被定为石刻类的第一号。
在西安碑林的核心展区,陈列着著名的开成石经。它们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共有114块碑石,每块石碑均两面刻字,共刻经文650252字,内容包括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因此,“开成石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开成石经”每块石碑高约1.8米,宽约0.8米,下设方座,中插石碑,上部原本都有碑额,可惜后来被人为去掉。它们原本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北宋元祐二年(1087)“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一同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现址,从此再也没有移动。
2017年7月26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印发《第19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项目简报》,提出将“开成石经”迁移至新馆区的设想;2017年8月8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印发《第21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项目简报》,逐渐落实迁移“开成石经”的设想。
2018年1月29日,西安碑林的四位专家联合署名,坚决反对移动“开成石经”。原因如下——
第一,在《文物法》总则的第三条中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发[1992]35号文件公布西安碑林保护范围,以及重点保护区为:碑林七个展室和碑亭。
第二,“开成石经”是极其重要与特殊的碑石组群,其大规模的搬迁,与移动几件单体碑石的难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在搬迁移动和重新安放中,难免会对石经上的文字造成一定的损伤。
第三,930年前,“开成石经”的搬迁和陈列,乃极为慎重和周详的系统工程。今天看来,它的布局依然十分严谨合理,参观路线相当通达顺畅,一点儿也没有过时,并无搬迁的必要性。
第四,西安碑林有很多碑石和墓志,因为陈列面积不够,没有办法展示出来,所以碑林北扩有充足的文物准备和许多主题可以填充,如建立专门的碑帖艺术馆、墓志陈列馆、中国书法源流馆等等。保持“开成石经”现状,绝不会妨碍西安碑林扩建改造项目。
看到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开成石经是“可移动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呢?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不可移动文物”指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由此可见,“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区别,不在于文物能不能“移动”,而在于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其实,“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可以相互转化,“不可移动文物”往往由“可移动文物”组成,比如:房子是“不可移动文物”,但是房子的门窗和砖瓦是“可移动文物”,如果贸然将门窗和砖瓦移走,那么房子还能保住吗?
“开成石经”是否可以移动,归根结底要判断它是不是“可移动文物”。西安碑林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乃名副其实的“不可移动文物”。“开成石经”是西安碑林的核心,虽然它本身可以“移动”,但是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组成部分,如果贸然将“开成石经”移走,那么所谓的“碑林”不就名存实亡了吗?
“开成石经”的展室确实空间狭小,石碑显得密密麻麻,正因为碑石耸立如林,所以这里才被称为“碑林”呀!把石碑全部移到新的环境里,虽然可以感受到另一种气势,但是真正的“碑林”也就消失了,这可是积累近1000的文化氛围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