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这几章都是问孝,分开解释一方面不够完整,另一方面分开讲的话只有很少的话可言了。因此,便将这几章并在一起。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一直强调“克己复礼”,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得按礼来。我此处将礼理解为行为规范。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位问孝的学生是上一句问孝的儿子。果然,一些家风的遗传还是很不错的。孔子说只能让父母为他们的疾病担忧。也就是说,除此之外不能让父母担忧子女的任何东西。这一点针对子女来说就是孝了。如果按这点标准,如今的社会几乎是没人做得到了。之前,因为计划生育的关系,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入学前,只关心孩子的吃喝玩乐还有是否生病;入学后,方向大转,几乎全部投入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今天作业有没有写,功课有没有预习,等等。若是孩子生病了,才又开始关注孩子的身心。以上是父母对于孩子的,那孩子对父母呢?都知道要孝顺,做起来难啊!人啊总是关心自己所爱的,有意无意忽略了爱自己的人。唉!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一句很有名,也道出孝的本质意义。光能养活父母不是孝,这和养活犬马是没什么区别的。那区别在哪?止一敬字。人养犬马是有所图,孝不应该是图父母什么,应该是从心底里面流露出来的一种报恩之情。父母完全可以不生你,生了你完全可以不养你,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成人。应该说大部分父母到孩子成人之后也不会希冀从孩子这得到什么,因此人们才会说父母之爱是无私之爱。这一点在西方世界的文化观里,就显然不同。他们认为,父母没什么理由将他们生下来,既然生下来了,就必须对他们负责。这是西方个人自由主义发展的产生的价值观点。在东方,更强调一种家族关系。东西之不同,可见一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此句在理,尤其对我来说是个警戒。孔子说保持和悦的容态最难了。确实,我这个人有些大男子主义,经常不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还经常让父母帮助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唉,现在想想,真是不好意思。记得去年母亲节,和老妈说句“我爱你”,听姐姐说老妈乐了好几天。原来,我这点小行为都能让父母快乐!可见父母对我的要求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高,只是我自己将父母的希冀看得太重了。
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今天就打电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