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论语解悟》为政 第三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到了三十岁时,能坚定自立,到了四十岁时,能通达而不迷惑,到了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到了六十岁时,凡是我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违逆于心,到了七十岁时,我可以随心所欲,也不会逾越法度规矩之外。
有:同又,古人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用有字相连,不用又字。十五岁是古人入大学之年。
志于学:志者,心之所之叫做志,志于学,则念念在学而为之不厌。钱穆先生认为:夫子所志所学,需要通读本章细参之,更需要通读《论语》全书细参之。能志夫子之所志,学夫子之所学,是读《论语》的最大宗旨。钱穆先生对本章几个境界的分析甚是到位,此处多采其说。
而立:立,成立、自立的意思,学而能有所确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如此,则达学之第一境界。
不惑:事物万千,各有不同,虽有志能立,若是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惑。如能对事物明到深处,与其相互会通,无所疑惑,则不仅有立有守,还能知之明而居之安。如此,则达学之第二境界。
知天命:有志有立且不惑在我,但有时事有当然行之之理,却终不能行,想通了这一点,就到了知天命的境界了。夫子之学,已达不惑之极,自信极真极坚,或已跻于人不能知,唯天知的境界。可是,既然已达道与天齐,何以终不能行呢?到这里,才悟得天命境界。这是学的第三境界。
夫子不是宗教主,但他也有一种极高无上的终极信仰,这种信仰不是一般宗教人士可比的,具体是什么?夫子没有说,他只是如本章给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和方法,需要学生弟子自己去学习、体会和领悟。所以夫子教学生,不是先灌输信仰而后教学,他是先教学而后让学生去悟得信仰。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正好印证了夫子只是以所学教人,不以所信教人。因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学识没有到达一定程度,就难以明白或是坚定他的信仰,这是夫子和宗教主的区别。夫子不轻言知天命,但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确确实实存在这一境界,学者应当知之,以期有朝一日也能到达此境。
耳顺:达到前面三个境界后,接下来很自然而然的,一切闻于耳,入于心,感觉不再于我有不顺,于道有不顺。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也都各有其所以然。明白一切之所以然,不仅能明于自己,又能明于他人;不仅知道它为什么是是,也知道它为什么是非。一反一正,一彼一我,皆由天,如此,则已达耳顺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另一说:从,纵也,放纵、放任的意思。矩,曲尺,法度之器,借此代指一切言行的法度准则。夫子到此境界,听凭己心所欲,不复检点管束,而又能无不合于法度规矩。这是夫子内心自由极致,与外界所当然的一切法度自然相洽。学问到此境界,己心已是道义,内外合一。自己一切所为,无不合天命之道。夫子之学到此,其境界已拟于天,了不得之境啊!
[愚悟]
本章夫子自述自己的学习得悟过程,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一个参考进程,使我们有道路、有方法可寻,这是本章的重要立意所在。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儒家文化需要你自己去学,去悟,不学则无悟,无悟则无所得、无信仰,它不会用一个神幻的东西来唬你。像夫子这样博学多识的人,尚在如此努力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
本章的文意前面已经详解甚明,这里不另赘述。既然谈到夫子的学习得悟过程,我们就借此漫谈一下儒家文化吧。夫子之学即儒家文化,最近人道,没有神学的成分。它能在中国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有它的合理性。古代中国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儒家文化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是后来的当政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让我们错失了工业革命大发展时期,导致了近代的落后和被挨打局面,当然可以说儒家文化也需要为这种错误承担一定责任,但不管如何,如果将所有责任都让儒家来背,全面否定儒家文化,恐怕太过了!
现代中国引进西学,确实让我们发展迅速,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其实,我们需要西学,说白了更多的是需要它的自然科学,先进经验拿来主意,必须的。但它的人文科学并没有成为我们的思想引领,相反,它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让我们的思想信仰陷入一个青黄不接的迷茫期。其实,我们有自己的人文科学,甚至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不逊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科学,那就是儒家文化。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的全盘抛弃和否定自己的文化,特别是我们自己的人文科学,那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根。
现在的我们是什么情况?打个比方吧,本来只是要把脏的洗澡水倒掉,结果却把洗澡的小孩子也一并倒掉了。抛弃了自己的人文科学后,又四处寻找,找来的却大多水土不服,结果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成为一个四不像,稀奇古怪,浑浑噩噩,甚至麻木不仁。多么希望国家能多支持儒家经学教育,让人多学点诗书啊!让每个人多一点信仰,从而改变这个浮躁不安的社会。
所幸,现在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努力了。
前一篇《论语解悟》为政 第三章
图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