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一所双语学校,有一位教汉语的老师,经常给学生出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有一次,他出了一道:“把一只鸡和一只鹅放入冰箱,鹅没冻死,鸡冻死了,为什么?”这样有趣的题目。美国孩子一下子兴致高涨起来,给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答案:“冰箱没启动,鸡是闷死的,鹅身体好没闷死。”“鸡身上毛少,冻死了,鹅身上毛厚没被冻死。”“鹅身体强壮,不甘心被关住,推开冰箱的门逃脱了,鸡胆子太小。”“主人打开冰箱后,鸡已被冻死,鹅还没死,如果迟一点开冰箱的门,鹅同样会被冻死。”老师听后,一个劲的直摇头。
在另一个班级,他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同样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由于老师无法得到他所期盼的“标准答案”,于是很生气地说:“那只鹅是只企鹅,企鹅不怕冷,所以冻不死。”他说完自己一个人很自豪地笑了起来,但孩子们听了,一点也不吃惊,也没有人那个觉得特好笑。有个孩子甚至站起来说:“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我不赞同。”其余的孩子也都非常理智地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看到这架势,老师生气地摔门而去,嘴里还嘀咕着:“美国孩子怎么这样又愚蠢又固执,简直是不可理喻。”
这位老师为什么会如此生气?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孩子们没有说出他心中的那个“唯一的”“标准”答案。
反观我们的教学,长期以来,注入式灌输容器式接受主宰着我们的课堂。老师甲乙丙丁照本宣科地教,学生按部就班一二三四地记,“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几乎成了不变地教学定律和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没有了想象,没有了体验,更谈不上创造和创新了。正如十六世纪著名哲学家培根对知识的获得所做的两个比喻:“一种像蚂蚁一样,只知道简单的搬运材料,一种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布网”,而我们缺少的就是“像蜜蜂一样,把采撷来的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并酿成蜜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老师面对“苹果切成了两半会看到星星”表示愕然,面对“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样富有诗意的答案却毫不留情地判为零分,面对“三国故事里谁最聪明”,回答“诸葛亮”就算正确,回答“孔明”就是错误。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阻碍了思想的飞翔、创造的翅膀?有则寓言说,上帝召开会议了解赐给动物们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飞翔,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因此我生活无忧;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成了沉重的负担;企鹅说:我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能够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上帝忽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为何来此?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脚步不能到的任何地方。上帝听后,感叹地对动物们说:我赐给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有的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给人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珍贵的翅膀。
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语文老师举行了一节关于想象作文的公开课。当他说到想像要独特新颖才会有感染力时,接着便问:“比如,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
面对这个再熟悉、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课堂上顿时小手如麻。有的学生还激动地要站了起来,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看到这情形,老师满意地笑了,一个一个把学生叫起来。
“老师像蜡烛”“老师像园丁”“老师像春蚕”“老师像……”
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多年来我们司空见惯的套话,并不是老师所期望的。老师抱着一线希望,叫起最后一位举手的女生:“你说说看,老师像什么?”
“老师要像汉堡包……”那个女生怯生生地说。
“汉堡包?”教室里一片哗然。
老师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把老师比作汉堡包呢?”
“汉堡包虽然也是面包,但中间夹了菜,味道更加美味诱人,我们都非常喜欢吃。我希望我们的老师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一些、有趣一些,把我们的思维放开一些,像汉堡包一样吸引我们。”
老师先是一愣,随后满意地笑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教室里掌声响成一片。
美国有一篇童话,曾获过想象大奖。说的是几个孩子到野外郊游,捡到一枚巨大的蛋。这是一枚什么蛋呢?孩子们讨论来谈论去,没有得出大家都信服的结论,于是一个孩子提议:把这枚大蛋,放到烤箱里,给它加温,让它慢慢孵化,看看最终能孵出什么来!这个提议得到了一致的赞同,于是他们把巨蛋被放入了烤箱。孵啊孵啊,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终于孵出来了,孩子们拉开烤箱一看,哇,孵出了什么?最妙的就是这最后的结果,孵出了什么呢?
美国孩子是怎么想象的呢?孩子们这样写道:“拉开烤箱一看,哇,孵出了一个里根总统!”——当时的美国总统正是里根。
李振村先生幽默地说:“如果是中国孩子来,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拿国家领导人来开玩笑的,他不敢,别说国家领导人,就连乡党委书记他也不敢。”其实,不是孩子不敢,是孩子的家长与孩子的老师不敢,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都不敢。
必须这样,必须那样;这样不敢,那样不敢。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孩子的想象力又如何得以发展与提高?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它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就等同于保护了未来的伟大创新与发明。既然上帝没有给我们人类腾飞的翅膀,可一定要珍视好、运用好我们想象的思维,找到属于自己翱翔的天空,不要辜负上帝的期望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