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第一份工作薪资是怎么谈的吗?
研究生毕业那会,拿着毕业论文找导师签字,导师一个一个问,“工资多少,在哪工作”。还记得问到我时,导师“你的有点少啊”。
我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的确,比起北上广一线城市,我工作的地方薪水确实有点低,在工作地本身,薪水也并不具有竞争力。
第一份工作,听公司宣讲会,投递简历,然后面试成功。
宣讲的时候,公司说了年薪,等我去签合同的时候,硬生生少了1万。问其原因,人力资源回答说,“我们这边软件的薪资比硬件要低。”因为当年只有我一个软件应届生,没有对比,当然也感觉不到多少伤害。
前几天,看了刘墉先生的《刘墉的处世情商课:给年轻人的成长指南》,书里讲了他女儿找工作如何谈得第一份满意的薪资,颇有感受,原来谈的薪资不合适,不仅与自身有关,也与学校有关。
刘墉先生的女儿从研究所毕业,找第一个公司,比她想要的少1万块钱,与我的经历相似,但是这个姑娘比我有魄力,不会“逆来顺受”,她拒绝了。
刘墉先生有些担心,担心女儿要得太多,很难有公司愿意出,也担心要得太少,降低了身价。
没多久,刘墉先生的女儿找到了符合预期薪资的合适工作。
她是怎么谈薪资的?
原来他们学校有特别的部门,教学生写简历找工作,其实我们很多大学也有相同的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对比刘墉先生女儿的学校,做的似乎远远不够。
比如,教学生如何向雇主要交通费、差旅搭坐几等舱、住几星级酒店、食宿开销标准,甚至问公司的分红、分股、资产,至少在我上学时,这部分认知是没有的,我在工作之后才知道公司有股权激励。
除此之外,学校用统计数据告诉学生应该谈多少薪水的工作。其实,我们很多学校都会收集学生就业情况,但是很少会把数据提供给学生。
刘墉先生的女儿,第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谈的很容易,就是把学校之前毕业生就业的薪资统计报表拿给老板看,别的什么都没说,就拿到了平均数的工资。
学校用客观的数据帮学生找准定位,找到合适的工作。
没有客观数据,给自己定位确实不容易。
比如,有人自视甚高,非高薪不入职,结果遇不上伯乐;有人放低姿态,薄利多销,积少成多。
屋内飞入一只蝴蝶,它很难轻易飞出去,即使窗口离得很近,因为蝴蝶总是往高处飞,跌跌撞撞不懂得降低高度。
你的第一份薪资谈得如何?适合你的定位吗?
找准定位,岂止是找一份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