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应个景儿,来篇“醋”文,吃饺子蘸点醋才有味。
数天前看一篇涉及山西饮食的文字,说老西儿的饭桌上,每盘菜都不忘淋一勺醋。笔者一看就笑了:此文的作者铁定不是山西人了,哪里是“淋一勺醋”,而是拎起醋坛子呼啦啦往菜里或面(条)例倒。“淋一勺醋”的那是蹑手蹑脚的小媳妇,不是山西人。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散文里写:“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坐的客人直瞪眼,傻了一般”。笔者幼时,还在人民公社时代,百姓普遍穷困,有那愣小子,玉米面发糕就着柿子醋,一蘸一口,四川人吃辣子似地,吃到肚儿溜圆,就算一顿饭。
有人说,山西人爱吃醋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和气候温差所致,什么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碱性大,吃醋用来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或气候干燥,借吃醋能缓解干燥气候的侵害呀等等。甚至还有跟山西多煤炭的物产联系在一起——烧煤炝鼻子,吃醋用来打喷嚏。哈,简直是编故事。
或曰:那你这个老西儿就“自招”吧,山西为啥嗜醋?答:也简单,主要就是由饮食习惯来的,简单说就是好吃,味蕾享受,能让人口舌生津,去腥解腻,增加食欲以及杀灭细菌,减少病患。此体验辈辈薪火,代代传承,尚未断奶的孩子趴在饭桌上看见妈妈就这么吃,香喷喷,美滋滋,一点一点,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醋坛子”,一大群人都如此,慢慢就形成了区别于他地界儿的特殊饮食口味。
俗话说:酸甜苦辣,说明酸这种口感不惟山西人的饮食之需,还是世间百味里的老大。有点奇怪的是,汉语里带“酸”的词语几乎没一个好听词儿,诸如心酸,辛酸,酸楚,穷酸,酸腐,酸涩,酸鼻,酸怆,酸溜溜,酸秀才,酸里吧唧,尖酸刻薄,腰酸背痛,酸文假醋,拈酸吃醋,酸眉醋眼,寒酸落魄,寒心酸鼻,穷酸饿醋.......其中没钱还迂腐叫穷酸,出手小气叫寒酸,语言刻薄叫尖酸,无法排解之苦闷叫酸楚,心情黯然滋味难咽叫酸涩,泪欲出而强加掩抑叫酸鼻,而最让山西人不爽的是“穷酸饿醋”,“穷”与“酸”没任何道理地硬连一起也就罢了,“饿醋”的表述仿佛山西人全是一帮饿死鬼似地。
不过还好,除了山西产醋之外,这些不好听的词儿基本跟山西人无干。
唐人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有《东院》云:“老去齿衰嫌橘醋,病来肺渴觉茶香。”诗中以“醋”表“酸”,前一句的意思是,唉,老咧,口味也跟着变咧,原本年轻些时吃饭觉得醋蛮香,顿顿不离,现在呢却有点排斥了。而“老去齿衰“换个表述的话就是病态对不?每想及此,就不由得鼻子发酸、喉头一紧,忍不住扑簌簌落泪。
“吃醋"一词亦作“喫醋”,人尽皆知用来比喻产生嫉妒情绪且多指男女关系方面。唐代刘餗《隋唐嘉话》一书载,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一美妾,而房玄龄的正牌夫人卢氏,宁可饮毒酒而死,也不愿夫君纳妾。只不过卢氏事先一点不知杯中所盛并非毒酒,而是酸醋。其宁死不屈的刚烈让唐太宗惊叹不已,也让“吃醋”一词从此流行。可以想见,“吃醋”二字最初之意简直堪称对天下为妻者的最高赞美,与千余年后伟人题予山西女英雄(那些光辉名字并非故意隐去,只是弄不好就会导致文章被锁)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足有一拼。只不知打啥时开始渐渐变味,直到沦为了现在的带点情景剧元素的贬义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只怕你要喫醋拈酸。”《红楼梦》第六八回:“我并不是那种吃醋调歪的人。” 茅盾《锻炼》十六:“四个国家,实在是两派,你亲了这一边,那一边就要吃醋。” 聂绀弩《论怕老婆》:“对这种事,书上也有归咎于老婆的,说她‘妒’,翻成口语,即好吃醋。”古龙:“世界上不吃饭的女人或许会有几个,而不吃醋的女人却没有一个。”
就在笔者欲结束本小文时,看到一则官方报道及视频:大年三十,陕西西安。22岁的郭姓女子,收到了妈妈从山西寄来的40斤lao陈醋。原来郭女乃山西人,今年因疫情和工作原因不回家过年,妈妈就寄来了几箱年货。除了年货,郭女士还收到了爸爸寄来的信,质朴的语言字字暖心:吾家有女初长成,出门在外,要知冷知暖。郭姓女子在电话里笑嘻嘻连撒娇带埋怨父母所寄的醋也太多了,何况陕西的超市也满是山西醋呢。父母的回答也干脆:那就送同事。
老西儿与其特产lao陈醋,有点意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