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重庆·南山·新雨学园
不得不写的题外话(读书笔记直接跳到第一部分):
这一天,我6:10就起床了,因为,这周我们组值日。从北碚到新雨学园,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坐6号线到上新街,我们组热心的冰青说让我在这里等她,坐她的车一起上山,一起做准备工作。结果堵车了,我当即决定打车上去,让她不要来接我了,不然我们俩可能都要迟到,来不及布置读书会教室、烧水、做清洁。后来读《从灵性科学观点看儿童教育》,请大家依次说留下印象的内容时,冰青说还没在状态,因为早上她在小区就堵了车,没能接上我,而且自己晚到了,让我一个人来做准备,心里很愧疚……其实,我来的时候何燕已经先到了,她已经在帮我们拖地,后来燕子和峰峰也到了,都加入到晨间的准备工作中,我并不是一个人,而且冰青一到,就风风火火地开始做事,我们在8:30读书会开始之前,准备就序。和冰青是第三次见面,第二次是在第一次读书活动,知道她腰不好,不能做一些腰部用力的事情,我领了组长的工作,成立了本组工作群,我列了个工作清单,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任领工作。本来之前是何燕和我做早间准备的,结果后来会长征求大家意见将原来的5个组合并成4个组时,把何燕分到了别的组去,早间准备就只有我一人了,冰青主动说加入这个工作中,和我一起。虽然一切安排都较为妥当了,虽然,冰青和我都比早前出门更早,但遇上不正常的堵车,也是无奈之事。这个早晨,虽然有些匆忙,但也还有序有爱。亲爱的冰青、何燕、燕子、峰峰,还有我们亲爱的刘莉会长,我们组的袁媛、莹莹、巧儿老师(陶艳请假了),谢谢你们,和你们在一起劳动,服务,读书,都是那么地快乐!这样的群体,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很温暖。就象第一次读书一样,并不是我们组值日,后来在收拾湿水彩工具的时候,陶燕、冰青和我突然发现,居然都是我们组的伙伴在洗工具。而那时,我们这些新会员彼此还不是很熟悉,却通过劳动让我们熟悉起来。
记得正式读书之前那次见面会时,刘莉会长就说到自己主动承担会长一责时,就是想多做事,让自己多收获。这个读书会,虽然大家都交了会费,也在新雨学园内进行,但新雨却不过多地参与读书会的开展,更多地是自治管理,众筹方式,新雨免费提供了场地、下午华德福艺术活动体验师资、和上午读书中鹂遥老师的分享本身也是很好的点拔。所以,虽然不远数里来到这里每周一天的读书活动,也是一次洗礼、静心、长识的特殊时光。加上山上的好空气,我总是会觉得,有缘参与其中,我真是赚到了:)
哈哈,终于写到正题了
第一部分《论语》
8:30-9:00先到的同学齐声诵读了《论语》,上次鹂遥老师说,以后一个月读同一内容,这样可以把字的读音读准确,更加熟悉。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到达,读书声也渐渐地宏亮,在房梁间迂回,唤出儿时的朗朗书声,而我见之那时,似乎无此奇妙,失而复得的东西总是更觉珍惜吧。而这个时候读《论语》,更能领悟,即使不能见字如面,亦被韵律本身所打动,时而荡气回肠,时而温婉雅致,几千年来,这些古韵仍旧被传承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不曾有一刻分离。
第二部分《从灵性科学观点看儿童教育》
9:00开始读《从灵性科学观点看儿童教育》,这次集体读了P14-19。
读完后,老师让大家说一下给自己留下印象的是什么?谢露说:“吾”和“我”印象较深,以前知道2岁的孩子开始说“我”,包括说“不”,是自我意识的开始。何燕说到:感受身是卵形的这一点,以前从来不知道。我当时想的就是有点象光环,只是我们自己看不到,也有点象每个物质身体有自己的“场”,只是颜色可能会不一样。我这样想。芬芬和巧儿老师都提到动物跟植物的区别,感受身是人与动物都有的,而植物没有。
鹂遥老师讲了“四元性”,从下往上分别是物质身、以太身、感受身、吾/我,相对应的则有物质体、以太体、星芒体、自我体。以太体是中医工作的层面,星芒体是心理学工作的层面,而自我体是人类进步要做工作的层面,然后才可以对GYW(这个不知道有没写错,意思我没记得住)做工,而后才可以快乐生活,对周遭保持觉知。另外,老师提到人智医学是自然疗法,其主张是身体机能可以自我修复。还给我们布置了作业,时值春天,建议大家回去观察一棵植物,每天画画它,去感受生命的神奇力量。
老师还讲了孩子的成长与母亲的关系:第一阶段,孩子小时,是妈妈的以太身对孩子的物质身起作用;第二阶段,是妈妈的感受身对孩子的以太身起作用;第三阶段,孩子青春期时,则是妈妈的“吾/我”对孩子的感受身起作用。我的体会是妈妈要不断地前进,才可以更好地引领和陪伴自己的孩子。为人母,如果走在了孩子的后面,孩子在母亲这里就得不到滋养,我看到较多这样的情况,父母埋怨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其实,自己问题首先出在自己这里,而太多的人还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而也有一定数量的父母,特别是母亲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其实这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老师说书中的内容,很细的东西自己去感悟,它是活的,也是流动的,我们在读书分享时,从“书中讲的什么内容?我的分享。”这两个方面去说就好了,前者要持“空杯”心态,把自己清空了,来读书上的内容,而后者是“发酵”,不管是溶合或反对书中的某个点,都是每个人自己的理解,没有对错。人智学每天都在更新,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世界。
第三部分《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
10:00开始读《孩子成长历程 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第11章 遗传与个体化特质。由于多数人都没有事先阅读,所以先朗读了这一章。每组读了3段,刚好读完。读完后小组讨论。共用时45分钟的样子。
中途有15分钟的茶歇,然后,开始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首先是特邀嘉宾老学员张娅代表小组分享,她说:进化论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从猿到人是否是唯一的结果呢?关于书中讲的“人既是野兽又是天使”,说的是人与动物是不一样的。从一战到二战,尤其是二战中,人的兽性显示出来,再到天使与魔鬼的斗争,进化过程是从兽——吾——天使。她还说到另一点,书中说到得了麻疹的孩子在病后会发育得比正常速度要快,小组中袁媛贡献了一个比喻,说的是就好比打仗后,经历破坏的人们在恢复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加快脚步去重建、发展,说的就是一个道理。关于性,一方面是身体的成熟,还有就是人有别于兽的地方是“动机”,人有道德感,有三观,性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体现在发展人与人的关系。
丹青说:物种起源,对科学的进化论、万有引力这些,只是一个发展的阶段,放在当时有些不适合了。
何燕说到遗传与个体特质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华德福的孩子得到个性化发展,如果不注重个性化发展,长大后感官会处于回缩状态,没有力量。而抑郁症患者,看似不好,但其个性化发展却很好,长大后某项感官或能力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如我们看到的一些自闭症天才的例子。魏雪补充说:个人的理解遗传就象是石头,有大小、残缺或美丽的石头,而个性化特质则注入差异性内核,让这些石头变成钻石。就如我看到的华德福教育,就是这样。精神力量大于物质力量。有一句话是:不优秀不配活,我觉得是不优秀也配活。
还有同学说到关于疾病,其实它也是一个契机,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疾病。
背包同学在遗传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看到了平衡,她说,就如盲人,可能ta天生就看不见了,但是却在后天得到个性化发展,其它感官更加灵敏,优于正常人。所以,世界、宇宙是公平的。
巧儿老师理了两条线,一条是物质——野兽——遗传;另一条是精神——天使——个性化;然后这两条线交汇在一起,就是人的一个状态。她特别说到以前的家庭,多子女是常态,有一个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孩子会先天不足,这个现象的机率还不低。而以前的人对孩子的不足接纳度挺高,现在反而降低了,只接受完美。关于麻疹,物质与科学两者间,刻意否定其中一个都是走极端。关于性,是身心发育成熟与动机(文化、教育、周边婚恋、异性关系是影响因素)两者共同起作用。改变性、性爱观念,在自我发展中找到天使与魔鬼的协调力量。
西玲补充说现在的孩子月经提前,物质身体成熟了,但心理接受度还达不到,关于文化这一影响因素,比如农村结婚早就是例子。
最后,鹂遥都总结道,过度理性地拒绝战争、疾病这个讨论方向是今天的突破点,带着不一样心态去面对“负性”事件,会给我们启发和发展自我的空间。
老师提了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孩子要不要打疫苗?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讨论得很激烈,主张打的同学主要提到担心、害怕孩子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而主张不打的同学则强调人的身体有自愈功能,而且疫苗本身的病源体对孩子的身体是一种无益的打扰。还有没有发言的同学,对这个问题应该也持有自己的看法吧。老师说:讨论这个问题,是想让大家从思考为什么要打疫苗背后的原因。人智学的观点是生命不止一次,死亡的意义不是灰飞烟灭,而发展是要面对死亡的。就如蚕,经历了生、死、高峰、低谷、转化,其做茧的过程也是很奇妙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着自我,是做自己。这一点,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吧,所以,拒绝疾病、战争、死亡,几乎是大众整体的思维模式。
下午,湿水彩老师带领我们画了夏,老师说本期有4次湿水彩体验课,就带我们感受四季和色彩的联系。春绿夏红秋黄冬蓝,第二次,好多新同学对湿水彩的湿、变化熟悉一点点了,下笔也大胆一些。
能够来到这期读书会,应该是每位同学的福气和缘份,感谢新雨、感谢老师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