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中华美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教授主讲的“哪一个哈姆雷特:回到‘以意逆志’上来”讲座在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顺利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张法主持讲座。文艺学学科王洪岳、李震、赖勤芳、程镇海等老师和近百位学生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高建平教授说:“我们今天的问题从一个话题开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选哪一个哈姆雷特?”接着,高教授由这个话题展开了他的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回答一个20世纪文学理论的问题,处在21世纪的我们怎样看待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文学理论遗产”,高教授提到:“其实有时候一些最好的理论,常常都回到常识。回到常识往往是最好的理论态度。”
接下来,高建平教授从“作者中心的形成及其困惑”“20世纪是文学理论与批评家权力的过度张扬”“文学还是不是意义的传达?”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艺术家、世界、作品和观众这四个要素是怎样分别在不同的时期里走向理论前台的问题,以及在20世纪文学理论的狂欢下,文学作品的意义究竟在哪、文学还是不是意义的传达的问题。
他认为:“不应对文学做切片研究。作者、作品和读者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都不能少。”并引用孟子“以意逆志”的观点,指出应持“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来阅读作品,回到作者、回到常识。
高建平教授的讲座见解独到,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既能高屋建瓴地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又能通过生活的实例进行论证,同学们都在高教授幽默、平实的语言中深受启发。
在问答环节中,高教授对“文学研究的越界”这一问题用“家”和“牢”的比喻作了非常生动的回答,他认为文学应是研究者的家园,告诫学生们既不要越界过远而无家可归,也不能局限于文学而画地为牢,并鼓励大家要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提倡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