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随和、亲切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感动和笑声,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今天听燕妮老师又讲《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让我对小豆豆、巴学园、师生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个和谐的,积极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有多快乐,多么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从巴学园教育61个小故事中提炼到独到的教育教育理念:
第一点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美好的天性不被破坏。
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观点:孩子生下来就具有美好的品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发扬这些品质。这和《教育目的》这本书的作者怀特海的观点几乎一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第二点是把人人生而平等这个普世原则,根植在人心里,在孩子心中播下善的种子。
我们的老祖宗就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的根,不能丢掉。著名节日主持人梁冬说:要想让一个生命伟大,要让一个生命走得久远,回到儿童教育上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他的童年给他播下一颗善良的、具有伟大的、深远意义的生命种子、这件事情业我们认为的重要一万倍。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说:当下我们的一些学校教育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贫官污吏危害更大。是啊,学校教育只要给学生创造竞争的“场”,就会有利己主义的存在,好多教室里的孩子不愿当班干部、不愿为他人付出、不愿帮助他人……此中的表现是不是潜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巴学园的老师的主要精力不在于照本宣科,传授知识,而是创设一种能让子孩子自主学习的氛围。“教育,最关键的阶段在童年时期,也就是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可见小学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有多大。
蒙台梭利在《家庭中的儿童》强调,童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阶段的教育是人类发展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教育,不在于你怎么教他,而在于你怎么待他。尊重天性,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这就是教育的不二法门。
第三创没自由轻松氛围,激发孩子自主学习兴趣。
巴学园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坐哪里,跟谁坐。上课先自学,有问题再问老师。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餐前演讲,让胆小害羞的孩子能够在公众场合自如表达。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一定喜欢。
第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多让孩子接触太自然。
那么怎样的教育利于孩子发展?
阶段:童年时期、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家长:对孩子充分的爱与信任,不要盯着孩 子的短处,而是去发现发扬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学校: 给孩子自由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这与几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观点如出一辙。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责无旁贷,只有家长观念改变才能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