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
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江西奉新(今江西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代表作有《天工开物》《野议》。
怜思诗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读书贵在专心——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一个人全身能有多少能量可用?一会儿学认字、写字,一会儿学击剑,一会儿又去学兵法。诗人开宗明义,指出一个人的精力、能量是有限的,做事一定要专心,不能干这又想那。
在这里,诗人借用了项羽的典故。史书上记载,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大概正是因为他有一身力气,所以不爱读书学习,干什么也没有长性。小的时候,他的叔父项梁教他认字习字,可是,项羽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不学倒也罢了,还要讲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个人只要会认、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学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听他这话,项梁还以为侄儿有大志,便让项羽学剑。这应该可以了,舞刀弄剑不用动脑子。可没承想,学了不长时间,项羽又不想学剑了,他说:“学剑不过能与一个人对决,没什么好玩的,我要学兵法。”学兵法当然好,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是,项羽学了不久,对兵法也不感兴趣了。项羽的这种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秦末与刘邦的争战中,他屡战屡败,最后饮恨而死。项羽的缺点在于,他没有长性,学什么也不能持久,缺少专心致志的精神,这是读书学习的大忌。
因为既想学这个,又想学那个,结果是一瓶不满半瓶摇,好像哪个都懂点,可是哪个也不精。用现在的俗话说,就是“样样通样样稀松。”岁月不待人,在左摇右摆过程中,时间悄悄地从身边溜走了。“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要想做成事,一定要让自己“静”下来,“稳”下来,切不可天马行空,朝秦暮楚。
宋应星年轻的时候,中国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很多读书人开始致力于实际问题,宋应星就走上了这条路。他下定决心,要写一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书。经过实际考察和资料检索之后,他发现有关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书还是空白,便决定一心一意从这方面下手,写一部专著。
他从大家最关心的农业写起。人活在世上,靠五谷为生。五谷是靠人们种出来的。在五谷中,稻子占十分之七。稻又分为两大类,有粳米、有糯米。可是,这些五谷是怎么种出来的?宋应星一无所知,他意识到要想写好这部书,自己首先要成为行家里手。于是,他走进田间地头向农民请教。他自己还开辟了一块田地,作为试验田。就这样,他逐渐成了农业方面的“专家”。之后,他又开始科技与工艺方面的学习。明朝末年,江西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因此,宋应星便从瓷器制作写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他熟练地掌握了瓷器、陶器的制作工艺。此后,他又钻研了铜器、铁器、采矿、冶金、造纸、榨油,甚至车船、兵器的制造过程等等,除了亲身实践外,他还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写作《天工开物》创造了条件。
这时候,他被派到奉新县西南的分宜县担任主管教育的小官——教谕。公务不多,正好让他有时间写作了。他买下一间小小的草屋,开始了他的著书生活。焚膏继晷,废寝忘食,他把心思全部投入到了这部书稿的写作中。1637年,《天工开物》这部详细记述中国古代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等技术的科学巨著正式问世了。刊印没多久,这本书便被译为日、法、英等多种外国文字,被国外称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科学名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