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这是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的最后一篇《粉红色大车》的结尾。
李娟生活的地方在新疆边远的阿勒泰,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的一辆粉红色大车是当地人出行的“方舟”,车厢里被各种行李、说着各种语言的人挤得满满的,车子的外面是昏昧的黑夜,是白色的荒。有时候,“我”被夹在两个胖胖的老年夫妇之间,老头儿攥着“我”的一只手,老太太攥着“我”的另一种手;有时候,面对眼前陌生的两岁孩子,“我”会心疼地将他拥在怀里,一路上不敢动弹,生怕惊扰怀中小人“安静而孤独的梦境”。
看到这些,不禁会哑然失笑。这是一种厚实的温暖,是真实世界中毫无嫌隙的相互取暖,也可能是我们曾经获得过如今却有些陌生的坦诚与善意。
小时候,我们一家住在一个平淡无奇的小村庄,每一家都有独立的房屋、小院、竹林、菜地和鱼塘,每一家又必然和其他人家连在一起,排成一排,我们称之为“弯子”。一个弯子的人往往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姓,有着或亲或疏的血缘关系。
每年过年的时候,春节的第一天是属于“弯子”的。一大早,小朋友从南边跑到北边,从北边跑到南边,一家一家拜年,一进门,就轻车熟路跑到各家暖和的火房,分抢各种糖果、瓜子、花生,还有品种单一的橘子或苹果,“扫荡”得差不多了,就不顾主妇的挽留,跑到下一家。
这一天里,各家会按照前一年的顺序,分配其中的一家准备好一弯子人吃饭的伙食。我们弯子在当地不算大,只有5户人家,但是一家通常都是三世同堂,总共也有三四十人。一个厅堂哪里够用呢?长辈能坐着吃饭,孩子和女人就只能端着碗站着吃,侧着身挤来挤去,你帮我夹一肉,我帮你倒一碗汤,也都围在一起,即使有风从土墙缝里窜进去,原先被冻得硬邦邦的手和脸,很快也在杯盘碗碟的呯呯哐哐声中,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中变得温软可亲了。
我们家爷爷奶奶去世得早,每次放学回家,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们就会直接被叫到隔壁家吃饭。虽然隔壁奶奶一个劲儿劝说吃点,但其实也没什么好吃的,也就多了一盘炒鸡蛋罢了,只是这也是当时大家能够端出的“佳肴”了。已经数不清吃了多少顿这样的饭了。
如今,坐在电脑前,我的味觉仍然有那些年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