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祭能够吸引到如此之多的人潮前往地处偏荒的越后妻有和濑户内地区,本身代表了巨大的社会成功,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北川通过艺术引发关注、改变当地人口下降情形的目标。这正是艺术对生活发生影响的实例。
对我们大多数无法亲临现场的普通百姓来说,透过这场小小的活动,感受到珊珊传导而来的艺术洗礼和冲击,足够引发我们对艺术的向往和沉思。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此时的中国,艺术成长的土壤还太过于稀薄。大部分公民的精神世界尚未独立,更惶论丰富。内心对生活的认真体悟不够厚重、不够深刻、不够痛切,是无法和艺术创作者产生共鸣的。目前我国的大部分艺术,都还是寄居于商业活动之下的伪装品,与独立生存和人文情怀等等,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我深知,如果珊珊不是一个从大学时期开始就深受艺术熏陶、在国外生活过较长时间,热爱生活、充满了勇气和思索,前后去过日本五次,能给我们解释物哀幽玄侘寂的姑娘,断不能在艺术祭中体会到如此深刻的喜悦和感动,也无法将这种强烈但稍纵即逝的情感保存到与我们分享的此刻。
看到珊珊,看到“101书房”的前后十一期活动的各位嘉宾,看到深圳读书会本身的存在,就觉得即使在这座被称作“文化沙漠”的年轻城市,也能看到艺术和美的萌芽,也能感受到精神的追求和清流。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们都能被艺术所拯救。
谢谢珊珊。
网友评论